我們活在最有機會的時代:只要有抱負、有才智,不論出身,都能在自己選擇的事業領域登上巔峰。 不過,責任也跟著機會而來。現在,企業不會過問員工的職場生涯;身為知識工作者,必須當自己的老闆。你必須自行決定要在何處安身立命,知道何時該換跑道,讓自己在可能長達五十年的職場生涯中,都努力投入工作,保持生產力。 要做好這些事情,你必須深刻了解自己:不僅要認清自己的長、短處,也要知道自己如何學習、如何與別人共事、價值觀為何、在哪裡能做出最大貢獻。 因為唯有善用自己所長,才能真正達到卓越的境界。
暢銷書《EQ》作者丹尼爾.高曼發現,要展現傑出的領導力,情緒智慧的重要性,是其他能力的兩倍。而且,情緒智慧不只對領導人有決定性的影響,對各個層級、各種職務的人來說,也都極為重要。
你今天在工作上被老闆訓斥一頓,覺得十分「憤怒」,於是決定買一杯奶茶安慰自己。這一幕看似尋常,但讓我們再仔細思考,你被訓斥之後的情緒,真的是憤怒嗎?或「只有」憤怒嗎?是否其實真正的情緒是「沮喪」或「自責」?真實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對症下藥,面對自己的內心。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本文提供三種使用的方式。
當我們可以在工作中保有完整的真實自我,行動完全符合內在真實想法時,就能夠感受到所謂的「真誠」(Authenticity)。但對於女性來說,想在工作中保持真誠卻成為一項挑戰。她們同時扮演著女兒、母親、姊妹、老闆等不同角色,往往很難在這些角色之間調和。因此,雖然「真誠領導」往往被視為要符合單一行為準則,但是現實中的女性卻生活在一個多元世界。當擁有這麼多相互競爭的自我時,女性該如何忠於自我?
1979年,麥可.波特發表經典〈競爭力如何形塑策略〉,似乎為「策略」下了最終定論。然而,17年後,波特才於〈策略是什麼?〉正式談論他對策略的定義,以及什麼並非策略。波特認為,所有策略從根本上可以分成兩條路:一種把餅做小,一種把餅做大。
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1979年提出「五力分析」架構。他認為一個產業的競爭狀態,主要是根據五股基本的競爭作用力而定。瞭解這些競爭壓力的基本來源,可為企業提供決定策略與行動的基礎,並針對競爭攻勢做好最佳防禦。
在許多企業陷入削價競爭的紅海中時,如果要殺出重圍,開發出全新的成長契機,企業就必須運用價值創新,找到無人競爭的藍海。
面對破壞式技術時,很少公司能克服障礙。但這是可能的。本文提出偵測並培養破壞式技術的方法:判定技術是破壞式或延續性、定義破壞式技術的策略重要性、找到破壞式技術最初的市場位置、由獨立組織負責建立破壞式技術業務。
「逆向創新」與「破壞式創新」都會對現有企業構成威脅,但兩種概念是否相等?簡單回答:有些逆向創新也屬於破壞式創新,但並非全部。逆向創新主要出現於三種情境,富裕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收入落差、基礎設施落差、永續性落差,但只有其中一種可能屬於破壞式創新。
變革是企業永續經營必經之路,卻也是失敗率極高、困難重重的工作。許多領導人因而視為畏途,錯失了組織再造的契機。如果企業領導人成功地推動轉型,是因為他們做對了八件事,而且是按照正確的順序來進行。
別指望光靠著稱讚、懲戒,或是給獎金,就可以激勵員工;現在,你還要讓他們的工作變得更有趣才行。 也就是說,儘管營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管理也很上軌道,待遇和福利更是不錯,還不如滿足員工內心一直渴望的成就感。
提升團隊生產力,是經理人最重要的事。但經理人大多在錯誤的觀念下,設法激發員工的最佳績效。其實,能激勵員工工作情緒的,是讓他們了解自己有進展。因此,激勵員工的真正方法,就是協助他們看見自己的工作進展。
本文作者認為,全力投入兩份職業,在兩個專業上都會做得更出色。他認為從事一份以上的工作,能帶來以下好處:多份工作能補貼你培養技能、交到不同圈子的朋友、發現真正的創新,進而把所有工作都做得更好。
在首度受命擔任管理職位時,就是領導能力面臨的初次考驗。這項考驗相當重要:一旦順利通過,對職場生涯的發展,將有決定性的影響。然而,大多數新手經理人對領導常存有一些誤解,使得他們無法順利通過考驗。
如果你注意到,開會時女性同事發言總被打斷、性別歧視言論常被讚賞「幽默」、最高層級女性主管相繼出走,那公司可能已經形成敵視女性的文化。行銷總監莉茲發現願景公司長年如此,甚至持續惡化,她是否該告知執行長克拉克?勇於發聲,會有什麼風險?保持沉默,又真的明智嗎?
為什麼擔任高階領導職位的女性這麼少?常見的解釋不乏:女性沒有能力成為領導人,甚至說女性不願意成為領導人。這是一個嚴重的誤解。讓我們換個思路:可與大多數男性做聯想的「自信」這一特質,經常被解讀為是有能力的表現。然而,這也是一個嚴重的誤解。如果你願意思考上述兩個問題,你可以繼續深思:我們職場的男女比例出了什麼問題......?
你曾在工作時感受到種族歧視嗎?還是曾為了求職,嘗試「漂白」自己的履歷?許多企業聲稱致力推動多元政策,但不僅沒有改善歧視狀況,甚至自我感覺良好。本文指出,組織多元化真正的阻礙,並不是「我們能做什麼?」而是「我們願意做嗎?」並提出五階段計畫「PRESS」,引導企業從承認問題開始,按部就班推動種族平權。
以往,公司上下層級嚴密,正式權力很重要,掌握的權力愈大,愈能透過指揮和命令來領導。然而現在情況已經改變,跨部門、甚至跨公司的合作愈來愈盛行,說服力就變得更為重要。因此,本文提出六種強化說服力、發揮影響力的科學原則。
你是否經常覺得,開會只是一群人在各說各話,毫無共識?當每個人只從自身觀點出發,忙著批判他人時,確實無法有效對話。本文認為,要實現真正的溝通,必須先運用同理心了解對方,並避開常見的錯誤假設。文中的兩種觀點與各項技巧,能幫助你明智地傾聽對方,並正確判斷交流情況,使對方樂意與你合作。
人工智慧即將對商業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說明對你的組織來說,它能做以及做不到什麼。近年來,人工智慧最大的進展在感知與認知領域,以及監督式學習系統。但這波浪潮也帶來三種新風險,且目前的人工智慧,仍不擅於提出問題與找出機會。
誰能從雜亂無章的資料裡挖出寶藏?正是資料科學家。他們是企業新崛起的重要角色。他們懂得如何從眾多非結構性資訊中抽絲剝繭,找到重要商業問題的答案。由於企業爭相利用巨量資料的潛力,更需要這種特殊人才加入。
為什麼類似的目標,別人達到了,我失敗了?為什麼有些目標我可以完成,有些我不行?是因為別人比較聰明嗎?還是有時候我就是比較倒楣?其實通往成功的路是一樣的,就是要付出努力。不過較容易成功的人,他們努力的方法確實有所不同;本文將告訴你這九點不同之處。
部屬的工作擔子,最後常常會落到主管身上。本文說明主管要怎麼做,才能擺脫這些負擔,掌握自己的自主時間。本文是討論「時間管理」的經典文章,迄今仍廣受引用,是《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歷來單篇下載最多的兩篇文章之一。
「 精實創業」這個新方法,逐漸取代傳統的方式。現在,新創公司以測試假設、搜集早期顧客意見、對目標顧客展示「最精簡可行產品」進行創業,與以往依商業計畫書執行、祕密模式營運、推出全功能產品原型的方式大不相同。
過去,「敏捷工作法」(agile)可能只出現在軟體開發領域,但現在,無論你提供的是什麼服務或產品,所有公司都正變成某種「軟體公司」,必須跟上敏捷的腳步,改變管理組織的方式。然而,大多數企業只注重讓產品開發團隊變敏捷,卻忘了一項重要事實:如果人資、財務和管理部門不敏捷,技術團隊也不可能真正敏捷。
如果注意到一個潛力無窮的新專案,你會不會有點心動,想「跳槽」到那個新團隊呢?讓人才自由在專案團隊間流動,是一些高度創新組織的慣常做法。這些組織採用「靈敏領導」,沒有嚴格劃分的階層制度,而是有三種類型的領導者:創業型、促成型和架構型,幫助公司推出源源不絕的創意,但又不致陷入混亂。
若企業能將減碳目標納入長期策略,將看到顯而易見的好處:提升創新、競爭力、風險管理與成長。目前已有超過900家全球企業(市值超過17.6兆美元)透過全球商業氣候聯盟(We Mean Business)的「採取行動」(Take Action)活動,確保業務策略既能推動成長、也能減少排放。當零碳的未來已經成為全人類努力的目標,你的公司準備好了嗎?
大家都知道,愛迪生是發明家;大家不知道的是,他也是「設計師」,他會預想人們會如何使用產品,再據以完成能為市場所用的發明。像設計師一樣思考,不只能改變開發產品、服務與流程的做法,甚至能改變構思策略的方式。
企業能不能持續成長,取決於對本身業務的定義有多寬廣,以及對顧客需求的評估有多仔細。因此,要以顧客為導向,妥善地管理你的產品;而且,不要畫地自限,只著眼於眼前的獲利,才能讓自己的事業有更高、更寬廣的發展。
漫威商業片用英雄視角帶我們穿越多重宇宙;怪談型YouTuber總讓人覺得外星人就在你身邊;現實世界則有諸如馬斯克與貝佐斯的資本力量,加上專業科學家的努力,致力於將人類送上神祕的太空。我們都記得皮克斯創作的知名角色「巴斯光年」常說的那句口頭禪:「飛向宇宙,浩瀚無垠!」這句口號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為人們從遠古時期以來,就經常仰望星空。也許人類終於能夠滿足自己這顆躁動的冒險之心了,太空旅行時世代即將揭幕!
《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一度以為,台灣疫情控制得當,台灣讀者永遠不必讀這一篇文章。去年三月美國爆發嚴峻的新冠疫情,《哈佛商業評論》總部陸續發表了許多因應疫情的文章,其中一篇闡述人們該如何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困難、隔離等種種悲傷,突破百萬點閱率,是最受歡迎的一篇。但近幾日來,台灣疫情愈趨嚴峻,很像去年美國疫情大爆發當下的社會氣氛,我們僅用這篇文章,陪伴此刻陷入焦慮、不安情緒的台灣讀者。您該如何因應疫情,找到力量,找到意義?
工作型態並非只有「在辦公室工作」和「居家工作」兩種,還有結合這兩者的「混合工作」,也是更加彈性的作法,意即:一部份人在辦公室,一部份人居家;或是一段時間進公司,一段時間居家。領導人切勿覺得,只要員工不是徹底居家工作,就不會有孤獨感或協作困難這方面的心理壓力,甚至這種壓力可能更大。如何讓員工坦承他們的心理困境,並加以協助,是領導人的當務之急。
1989年,時任倫敦商學院講師的哈默爾和密西根大學教授普哈拉,共同寫下這篇《策略意圖》時,就預示著管理學中一支重要的新力量已經到來。哈默爾和普哈拉認為,西方公司專注於調降野心,以維持資源配置,因此難以突破框架。相比之下,日本企業通過加快組織學習的步伐來活用資源,試圖達到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後者會培養員工追逐成功的企圖心,並藉由在全世界傳播影響力的願景,來維持這種企圖心。這就是小松株式會社著手「包圍開拓重工」、佳能設法「擊敗全錄」所運用的策略。哈默爾和普拉哈更進一步描述了日本公司的四種競爭性創新方法:建立層層優勢、尋找競爭對手的盲點、改變參與條件、透過合作展開競爭。這篇文章也獲得了隔年的麥肯錫獎。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