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客座教授,非營利組織「管理實驗室」(Management Lab)創辦人。
1989年,時任倫敦商學院講師的哈默爾和密西根大學教授普哈拉,共同寫下這篇《策略意圖》時,就預示著管理學中一支重要的新力量已經到來。哈默爾和普哈拉認為,西方公司專注於調降野心,以維持資源配置,因此難以突破框架。相比之下,日本企業通過加快組織學習的步伐來活用資源,試圖達到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後者會培養員工追逐成功的企圖心,並藉由在全世界傳播影響力的願景,來維持這種企圖心。這就是小松株式會社著手「包圍開拓重工」、佳能設法「擊敗全錄」所運用的策略。哈默爾和普拉哈更進一步描述了日本公司的四種競爭性創新方法:建立層層優勢、尋找競爭對手的盲點、改變參與條件、透過合作展開競爭。這篇文章也獲得了隔年的麥肯錫獎。
本文以米其林輪胎為案例,說明增加第一線員工的自主權和擔當,可大大提升績效。從2012年開始,米其林高舉「賦權」的大旗,大幅增加第一線員工的權力和責任感。 透過由下而上的流程改造,展開變革,且成果斐然。不僅打造了精通知識、創新不懈的員工團隊,至2020年,共達成高達五億美元的製造改善價值。
中國企業巨擘、全球最大家電製造商海爾,改採激進的新管理結構以來,就飆速成長。執行長張瑞敏打造「零距離」政策,讓龐大的企業體化整為零,變成四千個自我管理的小微企業。其中,約有250個,是面向市場的小微企業;其餘約3,800稱為「節點」的小微企業,提供零組件、資訊科技和人力資源等服務,給面向市場小微企業。到目前為止,這套公式的運作成績斐然,十年來,營收每年成長18%,新事業的市場價值更高達二十億美元。
創業情況逐漸衰退的同時,企業集團正在蓬勃發展。
大多數企業至今仍然抱持著封建的精神,只要這種情況不改變,我們就無法充分發揮原本具備的能力。
一家食品加工業的領導廠商晨星公司(Morning Star Company),告訴我們如何以最創新的方式,建立一個組織,既有管理紀律,又有彈性能根據市場需求而調整。結果,這家「沒有主管,不掛職銜,不談升遷」的公司,卻在2010年,創下超過七億美元的營收。
在動盪的年代,唯一可靠的優勢,就是具備優異的能力,在環境逼你不得不變之前,就先徹底改造商業模式。這就是「復原力」,一種不墨守成規、持續重建的能力,要達到這種策略復原力並不容易,有四大挑戰阻撓著你。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