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觀點認為,高階領導人(如執行長)應該關注策略、願景、目標等高層次的項目,而不應參與第一線的執行工作。但在許多績效傑出的公司,高階領導人反而是親力親為、投身參與第一線工作,才能取得長遠的競爭優勢。
許多企業曾經十分耀眼,在創辦人或早期的領導人離開之後就一蹶不振,而好市多卻是明顯的例外。該公司創辦人現身說法,暢談自己如何將5大信念深植公司核心,讓公司在他卸任後依然蓬勃發展。
【新世代領導】年輕同仁有意離職,若此時主管給予「直覺性回應」,只會撕裂信任關係,讓同仁去意更堅決。想靠離職面談挽留人才,請掌握「先做認同、再來參與、設法改變」的三階段原則。
究竟何謂數位轉型,又該如何成功?除了引進新工具,還需要重新思考創造價值的方式、策略,以及員工完成工作的流程。本文剖析六家傳統企業:穆迪(Moody's)、漢威聯合(Honeywell)、宜家(IKEA)、Levi's、Adobe、Intuit,盤點轉型成功之道。
在工作以外的場合和同事、上司與下屬交流,有助職涯發展與團隊績效;但模糊的工作與私人關係,可能隱含風險。本文指出,與其擔心界線模糊,不如思考應該在「哪裡」跨越工作生活與非工作生活的界線,研究顯示,只要在具備四種特質的場合交流,就能安全享受建立新關係的益處。
史丹福心理學家賈米爾.薩奇(Jamil Zaki)指出,同理心不是弱點,而是職場超能力;但領導人認為自己更有同理心的同時,員工的感受卻是另一回事,甚至年輕世代更傾向於對AI闡述職涯心聲。在AI興起、組織人心漸冷的當下,如何讓人類獨具的同理心成為文化核心,將會是關鍵。
【新世代領導】績效制度的本意,是以可衡量的方式讓員工自我精進。但如果在績效面談時,無法掌握與不同世代員工溝通的技巧,可能就會淪為純粹的「打分數」。不妨將「過往檢討」化為「共創願景」,才能達到激勵的目標。
【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人資管理轉型獎-大型機構組首獎】國泰金控是五代混齡的職場,如何結合不同世代的強項,對齊價值觀,發揮員工協作最大潛力,成為人才管理考驗。國泰在關鍵的選、用、育、留四階段皆導入數據分析,提升員工體驗。
許多併購案雖投入大量時間與資源,最終卻未達預期成效。研究顯示,關鍵往往在於忽略了被併購員工的體驗與文化整合。本文提出五項實務做法,以達到不同文化整合的「人和」境界,發揮併購真正價值。
企業想推動變革與轉型,有一個成功的關鍵在於:內部知識是否有效流通?而這點有賴於團隊成員之間實際交流的「弱連結」與「強連結」。在工作型態多元化與AI工具大行其道的當下,這點更值得企業領導人深思。
要提升團隊的整體績效,不能只靠個人的聰明才智,更要靠團隊的集體智慧,而「超級促進者」就是激發集體智慧的重要角色。他到底有哪些卓越的技能,領導人又該如何培養自己或團隊成員成為超級促進者,本文介紹幾個具體的做法。
AI and Machine Learning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