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以為經濟學只是數據與模型,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卻用「實驗」讓它成為改變世界的工具。她與團隊推動隨機控制試驗,驗證哪些政策真的能減少貧窮,並透過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建立全球網絡,影響近6.5億人。
企業擴大規模之後,如何還能繼續創新?美國大型醫院執行長從自身經驗指出,合作是重要解方,例如與AI、學界、其他產業協作。然而,如何透過合作推動創新?他點出5項具體策略,可供醫療與其他所有產業參考。
許多公司的高階主管都認為自己是某某部門的一員,而不是長字輩團隊的一員。這會導致公司成為一盤散沙。全球頂尖管顧公司顧能建議採取3種方法,來強化高階主管的協作與團隊精神。
智馭工業以工控設備為主力業務。二代總經理林宇誠接班後,投入重資開發工業物聯網平台「智馭網」,但新平台產品在市場推廣時遭遇瓶頸。數位中心與核心事業單位都察覺問題源自現有協作模式,雙方也都認同組織必須改組。然而,對於改組方式,雙方存在根本分歧。林宇誠必須權衡對立觀點,做出決策。
企業通常會把工作場所的人際連結想得很單純,覺得只要營造好同事間的關係,就有利員工創新或提升績效。但研究發現,工作場所中的連結其實是由四種相互關聯的元素組成,本文稱之為「CLEAR」連結模型。善用這種更全面的觀點,有助打造健康的職場環境,做出明智的企業政策決定。
當數位成為企業營運的基本能力,「協作」就成了創新與成長的關鍵動能。本期揭曉「數位轉型鼎革獎」,並探討API時代下的整合與統籌新契機。也在此與讀者分享:從下期起,本刊總編輯將由張彥文接棒,持續與您並肩前行。
即使是最懂AI的人,在與AI協作時也經常忽略它的力量。比起個人使用,在團隊會議中若能善用AI,不僅能提升產出品質,更能加速決策、強化思考、深化共識。本篇提出三種整合方式:AI擺桌、AI一席、AI每一席,並搭配具體情境、可行與避免指引,幫助你將AI真正導入團隊工作,創造突破性價值。
愈來愈多領導者看好生成式AI,卻難以落實在管理日常。《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於2025 HBR管理年會,邀請凱捷管理副總裁艾麗莎.法瑞(Elisa Farri),以6個真實故事,拆解AI從潛力到實踐的關鍵行動要素。
衝突不一定是破壞。處理得當,反而能打開僵局、點燃創意的引信。本文將引導你學會在職場上如何面對衝突——不是為了輸贏,而是為了成長。一起來看,怎麼讓那些棘手對話成為推動團隊前進的燃料。
生成式AI導入企業之後,究竟對中階經理人的職位造成什麼影響?研究發現,生成式AI不會完全取代中階經理人,但會減少他們的數量,也會減少他們大量的管理工作,改成更有價值的工作。那麼,企業要如何達成這種扁平化的組織結構,本文提供兩項重要的思考。
高階主管團隊是否表現優異,與整體企業績效息息相關,但實際上能高效運作的團隊很少。研究指出,真正有持續影響力的團隊,需同時扮演三種高度互補的角色,但多數團隊往往只做到其中一兩項。如果你想要打造協調一致、凝聚力強、執行力高,又能確保互信文化的團隊,請確保這三種角色缺一不可。
MANAGING YOURSEL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ADERSHIP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