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型態並非只有「在辦公室工作」和「居家工作」兩種,還有結合這兩者的「混合工作」,也是更加彈性的作法,意即:一部份人在辦公室,一部份人居家;或是一段時間進公司,一段時間居家。領導人切勿覺得,只要員工不是徹底居家工作,就不會有孤獨感或協作困難這方面的心理壓力,甚至這種壓力可能更大。如何讓員工坦承他們的心理困境,並加以協助,是領導人的當務之急。
【#34-5】本集來賓:iKala、Appier董事 簡立峰
你是否經常覺得,開會只是一群人在各說各話,毫無共識?當每個人只從自身觀點出發,忙著批判他人時,確實無法有效對話。本文認為,要實現真正的溝通,必須先運用同理心了解對方,並避開常見的錯誤假設。文中的兩種觀點與各項技巧,能幫助你明智地傾聽對方,並正確判斷交流情況,使對方樂意與你合作。
了解個人與風險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並釐清自己做出某些風險選擇的原因,將使你以更清醒的方式做出風險決策,同時運用風險同理心看待身邊的人。
要提出新構想、新計畫、新方案,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一個好點子若真的蹦出腦海,我們可能會因此興奮過頭,一股腦地想要即刻執行。且慢,你確定這個新點子「足夠完善」嗎?採取行動之前多聽取外部建議,會增加你成功的機率;那麼,該如何從不同立場的外部觀點中擷取有效的建議?你可以提出本文建議的六個問題。
本刊2022年6月號的封面故事〈什麼樣的工作人人愛〉,作者馬可仕.白金漢(Marcus Buckingham)提出一個觀點:員工不需要熱愛工作中的每件事,但研究顯示,只要有一點熱愛(Love),就能顯著減輕工作倦怠,有助於提高工作投入程度。他將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公司,稱為「熱愛+工作」組織,能夠有效提升員工的工作投入度;員工在這樣的組織裡,也更能發揮潛力,找到職涯的方向。
賈雷德.斯帕塔洛(Jared Spataro)在微軟公司(Microsoft)帶領的團隊負責研究工作的未來;在他看來,實體辦公空間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資本。人與人實際在一起的時候,互動與對話會充滿各種訊號與線索,充實我們的「社會資本帳戶」。斯帕塔洛與他的團隊預測,相較於人與人親自見面時「相互傳輸訊號的數據量」,未來終有一天,通訊與生產力科技能夠提供相同的效果。
你的個性屬於外向且善於交際,又或是較安靜內向?
《在工作新世界競爭》一書的作者啟斯.費拉齊接受《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總編輯長殷阿笛訪問,談到不斷有人在討論:「大家什麼時候都要『回去』工作?」。費拉齊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我們應該以這次的機會為轉捩點,而不是設法回到疫情前的世界。我們需要學習新時代的生活方式。我們應該是『前去』工作,而不是『回去』工作。
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是LinkedIn的共同創辦人,目前是創投業者葛雷洛克合夥公司(Greylock Partners)的合夥人。他認為,不確定性與動盪情勢只是新的常態,但也是機會,可以讓優秀的創新者設計更好的未來。個別企業無法、也不該設法解決每一個全球問題。但是,領導人如果讓他們的核心企業使命與社會目的達成一致方向,就能發揮最高的正向影響力,為社會做出具體且有意義的貢獻。他們也該體認到,人才是企業最大的差異化因素,重要性超過財務、超過產品,也超過市場定位。
達美航空(Delta Airline)執行長艾德.巴斯欽(Ed Bastian),在過去兩年領導公司度過新冠疫情帶來的各項艱困挑戰,比如飛行是否安全、航班取消,以及乘客在空中的粗暴言行。他在訪談中談到,在推動達美向前邁進時面對的挑戰。
LEADERSHI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