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親人病重時,許多人陷入抉擇:應該全心陪伴,還是持續累積職涯?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蓋洛威(Scott Galloway)提醒,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唯有兼顧關懷與自我成長,才能在長遠的人生裡少留遺憾。他以自身經歷,提出能帶來平衡的深刻建議。
【S2#38-2】「我只是跟主管的主管喝杯咖啡,怎麼就踩雷了?」
【S2#38-1】在職場上,你是否曾經卡關,卻不知道可以問誰?
【S2#36-3】是工作不對,還是我根本不認識真正的自己?
從14歲赴加拿大求學、大學主修音樂製作,到23歲回台接手瀕臨倒閉的啤酒廠,金色三麥創辦人葉冠廷證明了「做著做著,熱情就有了」的創業哲學。如今打造出年營收22億、全台40家分店的餐飲帝國,近期接受《請聽,哈佛管理學!》人物面對面專訪,分享二十多年創業心路歷程。
【S2#32-2】釐清「你是誰、你要什麼」,為自己的職涯做場健檢吧!
根據調查,職涯教練平均每小時收費272美元,而且不一定隨時找得到。現在,可以隨時隨地接受任何提問的生成式AI,成為更平價又客製化的選擇。從釐清職涯方向、改善履歷,到打造個人品牌、處理職場難題,專家示範七個面向的下提示策略,讓AI成為你隨時在線的職涯教練!
你是否曾經困惑:明明工作表現優異、專業能力出色,卻總是眼睜睜看著別人獲得升遷機會?許多職場工作者都面臨這個難題——努力不等於晉升。事實上,職場升遷從來不只是靠績效說話,背後還有許多「隱藏規則」在運作。從職場政治到人際關係,從能見度經營到策略思維,這些看不見的因素往往決定了你的職涯天花板。如果你正為升遷困境所苦,本文將為你揭開職場晉升的真相,並提供實用的破局策略。
我們在職涯發展初期,都希望有導師指引,但現實是,很難在工作中持續獲得這樣的幫助。其實,我們身邊隱藏大量的「微型導師」,比如親朋好友、實習階段的業界前輩,甚至不太熟的網友,他們的一句話可能大有裨益。這些乍看日常的建議很容易被忽略,但累積起來的指引效果非凡。與其苦等理想的職涯導師出現,不如主動發掘身邊的微型導師吧!
當你對現有工作感到疲乏、迷惘,或渴望全新挑戰時,「轉職」成為愈來愈多人思考的選項。但轉換跑道不只是換份工作,而是重新定位職涯、重塑工作身分的重大決定。本文將從4大原則出發,帶你思考轉職前的關鍵問題,幫助你在變動中掌握方向、順利邁向下一段職涯旅程。
領導人不應該將執行長的任期視為永無止盡的衝刺,而是一場三階段的長距離競賽。本文建議將這段旅程視為三幕劇:第一幕,要求領導人建立正當性、建立頂尖團隊,並開始溝通和實施變革行動計畫;第二幕,重新審視第一幕所做的選擇、糾正錯誤並為組織重新注入活力;第三幕,逐步收尾,進行井然有序的接班工作。
PSYCHOLOGY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ADERSHIP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