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柏峰創立美妝品牌GreenGlow,其中主力商品的原料,來自山區部落開採的「黑石藤」。隨著商品爆紅、產量增加,黑石藤保育問題浮出水面,部落居民群起抗爭。此時,環保組織揭露黑石藤的生態隱憂,讓消費者質疑GreenGlow「漂綠」,引爆公關危機、銷量銳減。葉柏峰在下一次的記者會上該如何表態?
在全球氣候變遷和社會不平等加劇下,永續發展是企業的責任與挑戰。致茂電子與玉山金控皆從永續目標中找出重點,融入核心策略,讓ESG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來源。
製作ESG報告已經是許多企業的功課,但如何有效衡量ESG的「S」,也就是社會影響力,目前卻還沒有得到共識。管理大師柯普朗建議,除了客觀的社會影響力指標,更要衡量主觀指標:受影響人的自述。本文以醫療與農業領域為例,詳細說明如何建立這種自述指標。
面對全球暖化,許多企業領導人不斷思索如何才能達成淨零目標,但往往忽略能源轉型更涉及科技與基礎設施的轉型。如何部署新科技與基礎設施,或是改造既有設施,成為領導人必須優先思考的問題。本文首開先河,分析各項實體轉型的困難度,為企業追求淨零提供更扎實的參考依據。
2024年對永續發展來說非常艱難,期間有三大問題最值得關注:選舉和政治動盪威脅社會進步;企業在推動永續與追求ESG上不敢聲張;永續發展報告讓企業不堪負荷。儘管如此,企業若有勇氣挺身而出,彌補國家政府減少的幫助,2025年仍能重回創造繁榮世界的道路。
五年前,商業圓桌會議承諾企業應「為所有利害關係人爭取利益」,雖然愈發獲得認可,然而實際情況距離取代股東資本主義,仍有很大的差距。要實現轉變,倡議者需明確定義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強化其理論基礎,制定具體的實施指南,並建立支持該理念的生態系統,包括投資者、管理者和專業人士,同時將其納入法律,並培養未來領導者。
ESG相關領域,不但投資人數日益增加,金額也愈來愈龐大。然而,投資人所依據的ESG評等卻有著3種結構性的偏誤,導致ESG投資成效不彰。作者建議,不要再把E、S、G綁在一起,並讓企業宣示各自的重點項目,才能讓ESG相關投資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ESG近來屢屢遭受左右兩派的攻擊,左派認為它力道不足,右派則批評它扭曲市場。負責任的企業究竟該如何自處?本文建議,明確定義企業目的、提高ESG報告透明度、與利害關係人建設性地互動,可以協助企業因應這些抨擊。
現今,因為不滿左派的倡議與「覺醒」理念,一股「反ESG」運動正在興起,讓企業放緩了ESG作為的腳步。要在這種環境中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十分困難,領導人需要了解ESG或永續概念是如何被用作批評的工具,並且評估這些批評者是否真誠。本文作者提供一個2×2矩陣,提供實用的應對策略。
隨著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壓力,與社會對淨零排放的期許愈發明顯,愈來愈多公司考慮碳信用額(Carbon Credits),也就是付錢給另一家公司,請它採取行動來減少自家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以此獲取信用額度。然而,當前碳信用的市場還存在一些爭議,甚至有被指控為「漂綠」的風險。本文為想參與碳信用市場的領導者提供指南,說明這個市場中的參與者有誰,以及成為高品質碳信用的條件。
在「台灣企業領袖100強」的評比標準中,ESG構面占有15%的比重,足以影響企業領導人在榜單上的名次先後。本次有七家企業被評為「特優」,它們有哪些過人的獨特作為?
LEADERSHIP & MANAGING PEOPL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