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CSR部門到底該扮演什麼角色,才能有效推動CSR的執行?鑽研CSR多年的作者建議,CSR部門必須在不同執行階段扮演不同角色:初期要主導與整合,中期要分權與協調,後期則退居諮詢位置。
2023年的經濟前景混沌不明,企業領導人為了擺脫困境,往往依據傳統的觀點,削減成本,尤其是CSR方面的支出。但這究竟是有效的策略,或是讓企業走入死胡同,將考驗企業領導人的智慧。本文列舉四大原因,說明為何在2023年持續投資CSR,仍舊是企業的必要之舉。
商標為紅底白字的illy咖啡,是為人熟知的義大利咖啡品牌。illy歷經祖孫三代的傳承,經營近一個世紀,始終恪守「道德、卓越」的信條;而今,這項堅持也與ESG的目標相呼應。現任董事長、家族第三代的安德烈(Andrea Illy),親身講述這個積極回饋利害關係人的品牌故事。
【2022 ESG國際大師論壇】ESG是近幾年全球新顯顯學。《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創刊於1922年,今年慶祝創刊100週年,《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特別邀請ESG領域的國際研究先驅與權威、哈佛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喬治.塞拉分(George Serafeim)越洋視訊演講(越洋Live演講整理報導請點此)。論壇下半場,由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名譽教授周行一、台灣默克集團董事長李俊隆、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中華電信總經理郭水義、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胡星陽接續分享。
【2022 ESG國際大師論壇】《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創刊於1922年,今年慶祝創刊100週年。《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特別邀請ESG領域的國際研究先驅與權威、哈佛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喬治.塞拉分(George Serafeim)越洋視訊演講,主講:「目的與獲利.變動中的競爭格局」。
ESG方面的績效,愈發受到企業領導人的重視;與此同時,當愈來愈多人都在這個領域有所爭取時,就形成了競爭。對於眾多領導人來說,在ESG領域的表現有所成就,就是一種新類型的競爭,而且通常是要跨產業競爭,比如爭奪具有ESG意識的消費者,或是爭奪具有ESG意識的人才。比擬「藍海策略」的理念在於追求無人競逐的市場空間,此刻也能舉一反三,開拓「綠海市場」。
若問台灣企業家中,誰在永續議題上引領風騷,答案必然會包括海英俊。海英俊接棒台達董事長後,接續帶領公司從零組件供應商,轉向能源問題的解決企業,唱響「節能、環保、愛地球」的主旋律,成為ESG表現的模範生。
即便ESG已經成為每一位領導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但我們看到,多數企業不是採取成效有限的「改善措施」,就是將心思放在生產一份光鮮亮麗的報告書。如果領導人不打從心底將ESG目標與營運策略結合,任何行動都沒有意義。想要兼顧ESG承諾與財務指標,需要一場大膽的變革。
若企業能將減碳目標納入長期策略,將看到顯而易見的好處:提升創新、競爭力、風險管理與成長。目前已有超過900家全球企業(市值超過17.6兆美元)透過全球商業氣候聯盟(We Mean Business)的「採取行動」(Take Action)活動,確保業務策略既能推動成長、也能減少排放。當零碳的未來已經成為全人類努力的目標,你的公司準備好了嗎?
全球ESG權威喬治.塞拉分(George Serafeim),今年8月出版ESG重磅專書《目的與獲利》(Purpose and Profit)。書中強調,未來企業成功的定義,是基於其正面影響,而不再是賺了多少錢;更重要的是,ESG與企業獲利,將是絕對的正相關。
為什麼亞洲企業的ESG影響力罕為人知?如何既顧全企業目的,兼善天下;又能保證獲利,證明企業實力?怎麼才不讓企業目的成為空談?本刊越洋專訪喬治.塞拉分(George Serafeim),請他為我們的讀者,提供一份獨到的管理錦囊。
EMPLOYEE RETENTI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ADERSHIP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