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在美國面臨高峰後的挑戰。20年來,企業透過管理環境、社會與治理因素提升財務績效,但概念模糊、衡量困難,導致批評與爭議。企業領導人需拆解E、S、G,聚焦重大議題並發展實用解決方案,以兼顧競爭力與社會影響力。
調查顯示,企業在衡量永續計畫帶來的無形價值時面臨重大挑戰。為有效傳達永續成效,企業必須將無形利益「有形化」,透過品牌行銷與第三方認證提升利害關係人的信任度。唯有如此,永續才能成為創造超越成本的長期價值,而非短暫補貼。
目前,大肆談論ESG似乎有所風險,因此不少企業淡化永續溝通甚至保持沉默,但研究顯示,多數民眾仍期望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遷,因此這種做法不但短視,也可能會損害與消費者的信任關係。本文提出三大策略:洞察員工與顧客需求、以故事結合事實創造共鳴、並超越傳統ESG報告,善用多元管道持續傳遞訊息。若永續敘事兼具真誠與人性化,就可吸引人才、提升忠誠度並推動業績。
2024 的關鍵議題,你掌握了多少?2025 的世界又會走向何方?一起搭上「世界萬花筒時光機」,回顧當下、放眼未來,探索無限可能!(本集來賓:知名資深媒體人 范琪斐)
AI已經成為人人都能使用的工具,因此,推出AI產品的公司也必須「稽核」自家產品可能對使用者造成的危害。本文具體說明,稽核自家AI可能遇到哪些困難,以及領導人可以提供哪些協助,克服這些困難。
近日,街口支付鬧出股東糾紛,進而讓消費者與商家的雙邊信心大跌。從這個個案我們可以思考,數位平台如何鞏固經營上十分重要信賴問題?以及在AI科技的導入下,會有哪些商業挑戰?
代理型AI正迅速成為重點技術,然而,隨著「個人AI代理」流行,信任問題也浮上檯面。本文指出AI代理可能面臨的風險:遭駭客入侵、被商業偏見操縱、散播不實資訊,甚至違背使用者利益。作者提出三種應對策略,確保AI代理真正服務於使用者,而非背後的開發商或廣告商。
《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總主筆殷阿笛(Adi Ignatius)邀請三位專家: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Willy Shih)、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Adam Posen),和供應鏈顧問公司Resilinc創辦人彬迪雅.瓦基勒(Bindiya Vakil),討論企業如何因應美國的關稅政策(尤其是針對中國),以及全球貿易和供應鏈的重塑。專家建議,面對空前的不確定性,企業領導人應詳細規畫供應鏈策略,發揮創意,以因應更為碎片化(fragmented)的全球經濟。
在川普回任與生成式AI兩大變數的衝擊下,我們迎來顛覆舊有規則的「大解凍時代」。策略大師史考特.安東尼指出:「劇本正在被撕毀!」與其坐等穩定到來,不如主動採取懷疑、測試與重新設計的態度,在「迷霧」中找到方向,加速前行!
過去幾年,企業永續一度成為顯學,如今卻面臨空前的逆風。一時間,永續的作為似乎遇到挫折。專家指出,其實有一場更深層的轉變正在醞釀。幾個關鍵的力量會驅動永續回歸主流,只是這段過渡期可能漫長、混亂,企業若能提早調整、低調布局,就能在永續「捲土重來」時掌握先機。
中國在2022年底突然開放疫情政策,導致坊間大量缺藥,此時,騰訊旗下的微信推出互助平台,幫助使用者彼此交換藥品。促成這個現象的關鍵不在於先進的科技,而是「信任」。對線上平台來說,「信任」正是業務經營成功的基礎。研究發現,微信之所以能在危機中快速建立使用者的信任,有三個核心機制:可核實、針對性,與保障性。
PSYCHOLOGY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ADERSHIP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