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程式碼軟體運動,是數位時代最成功的事情之一。幾乎每一本商業刊物都這麼說:Linux作業系統和Apache網路伺服器等開放程式碼計畫,將一群程式撰寫人員免費提供的軟體,變成世界級產品。
幾乎每個人都覺得,美國健保快要釀成財政災難;而健保負債的合理估計數字,也直線攀高。不過,健保成本形將毀掉美國經濟的想法,其實是受到了誤導。
為了因應十年前的不景氣,企業界採取大動作來削減成本和提高生產力。結果營運槓桿(operating leverage)激增,等到經濟復甦時,公司獲利也迅速回升。由於維持有機成長(organic growth)所需的資本,只占流入現金的一小部分,因此這些利潤大多直接列入資產負債表。
企業主管總愛談論他們公司的「DNA」,以及他們在「企業生態系統」的角色,但是這種生物體的比喻,將不再只是比喻而已。就像主宰生物體新陳代謝、成長、演化和壽命的數學法則與體形大小有關一樣,冥冥之中,似乎有法則主宰著社會組織的成長、績效甚或衰退。雖然我們無法預測特定的城市與公司如何演變,卻發現人口規模、創新和財富創造之間,存在著一般的數學關係,這對組織成長策略可能具有重要意涵。
要找尋未來商業趨勢的有力觀點,我們不妨認真回顧數學的歷史。隨著運算變得愈來愈快速和廉價,昨日難解的公式,變成明日突破問題的平台。於是,產業現在又重拾這些方程式,應用在新產品與新流程上。
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2005年9月宣布一項總經費達5,400萬美元的計畫,以加速採用金融與企業報告的新資訊標準「可延伸商業報告語言」(XBRL, 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這對企業界來說並不是什麼大事,但投資人的好處卻很可觀:他們更能夠從網路下載、分析和比較各公司提交SEC的資訊。SEC主席克里斯多福.寇克斯(Christopher Cox)扼要指出,採用這項新標準(目前尚未強制採用)將使上市公司更容易符合證管會的要求,花費的金錢也較低。不過,這只是開始而已。
要求企業負責任(accounta-bility)的發展已經錯得太離譜,變成了「課責主義」(accountabalism),並成為企業尋找代罪羔羊,避開污名的方式。
左思右想,不知該如何抉擇嗎?你應該從長計議,縝密思考,對吧?其實未必。心理研究顯示,再怎麼從長計議,都可能是粗糙而無效果的做法,因為意識心智(conscious mind)的處理能力非常有限。舉例來說,如果有3個組織在14個層面上各有不同,人們是無法比較這3個組織的,這些資訊超過我們意識能同時接收及處理的容量。
希望,是介於一廂情願與期望之間的東西,它讓人遠離憤世嫉俗和意氣消沈的深淵。我們認為,製造希望,正是領導人的工作核心。 就這個主題,我們進行為期三年的訪問後發現,大多數企業領導人都避談這個詞。或許是因為談論「希望」很像是在談信仰或靈性的話題,令人不太自在;也或許他們覺得,只有失敗者才會宣稱他們的組織需要希望。也許他們會這樣想:如果我開始談論希望,是不是等於承認我們的情況已經快要沒希望了?
目前在企業界充斥著許多概念,像是社會網絡、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由顧客創造的內容等,這些概念全都是為了解答一個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人際網絡(human networks)威力強大,但我們如何運用人際網絡來創造價值?畢竟,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點淺顯邏輯,已經獲得許多相關應用方面的證實,像是禮來藥廠(Eli Lilly)解決科學疑問的網路社群InnoCentive,以及在家工作的媽媽可以尋找與分享網路創業忠告的網站Internetbasedmoms.com。不過到目前為止,建立網絡的效果不一,有時成功,有時失敗。我們的電腦裡儲存了許多已經沒用的密碼,使用那些密碼的社群早已不存在了。
醫療照護產業通常與科技同步進步。如果可以同時利用數項科技,醫療上真正產生突破的機會將可望倍增。今日,拜先進的醫療照護資訊科技之賜,影像與生物科技得以匯整(convergence),將使許多慢性病的診斷與治療產生大幅改變。如同其他科技在數位和實體世界的匯整,這次的科技匯整也將重新設定產業的範疇,並緊密連結不同的企業。
10去年,在經歷了近十年的通貨緊縮、公司破產和獲利低迷之後,日本經濟終於復甦:股市反彈,日經225指數從2003年的谷底上漲了200%;辦公大樓和勞動力短缺;企業獲利達到歷史高峰。
我們這個時代有個矛盾:經濟和企業愈是全球化,地點和地理上的鄰近性就愈重要。沒錯,地點的問題向來具有策略重要性,像是選擇工廠廠址,或是在一個地區作行銷時,設計適合當地的行銷訊息。傳統上,大家都注重地點對公司成本與營收的影響。然而在今日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必須重新評估地點這個概念。
各級經理人掌握部分資源的分配權,因而累積不小的影響力;到最後,他們對公司實質策略的影響,竟凌駕公司總部擬定的任何計畫。經理人日常的決定,成了左右公司策略成敗的關鍵力量,因此這些大大小小的日常「決策」,應該要有更細緻的管理。
奈米科技點燃的科學與科技革命,已經引起廣泛的討論。但是,它對社會文化和商業的影響可能會造成更強大的衝擊,迄今卻無人注意。其實,如同資訊科技在過去幾年所做的,奈米科技也可能在未來數十年改變社會,而且是用我們目前難以理解的方式來改變。
你的資料顯示顧客很滿意:重複購買率很高,而且許多顧客已經跟你生意往來多年了。這看起來是好消息,對吧? 可是,光看表面是會被騙的。
最近,一家大型汽車公司向一群新聞記者和汽車愛好者,公布公司未來十年的「創新藍圖」。發表到一半時,一些聽眾起了騷動,最後,一名聽眾站起來說:「你剛才提出打算在未來十年開發的所有創新產品,我們許多人早就安裝了。麻煩你去喝杯咖啡醒醒腦,然後再到停車場去看看我們的車子裡有哪些設備吧!」 這家公司的工程師和主管不知如何回應。他們當然不能說出心裡的話:「使用者怎麼可以這樣!他們應該要等我們去研究他們的需求,再替他們開發這些新產品啊!」
諧星迪克.卡維(Dick Cavett)曾說:「假如你的父母沒有小孩,你很可能也沒有小孩。」這雖然是一句玩笑話,卻點出當下一個全球趨勢,將會對文化、政治和商業產生重大影響。 社會、宗教或政治立場保守的人往往生育較多子女,這對政治、社會和企業都有很深遠的意義。以美國為例,在上次總統大選支持小布希總統的各州生育率,比支持民主黨參選人約翰.凱瑞(John Kerry)的各州高出12%。
我們都很熟悉這種場景:你在會議室裡,出席的每個人頻頻瞄向他們握在桌下的手機或黑莓機。他們可能在收發電子郵件、查看來電震動的號碼、查詢股價、訂餐廳的位子,或者同時做好幾件事。
一般而言,品牌經理都是對年齡有偏見的人。因為不論主導品牌策略的是哪一個客戶市場區隔,年齡幾乎都是區隔市場的標準之一。
馬爾康.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暢銷書《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中表示,「社會流行潮」(social epidemics)主要是由一小群特立獨行者的行為所帶動。這些人通常被稱為「有力人士」,他們若非資訊格外靈通,就是很有說服力,或者是人脈廣闊。表面看來,這個觀念很令人信服,我們也覺得社會的確是如此運作的,不過,這個說法卻無法解釋觀念實際上是如何傳播的。
變革是企業永續經營必經之路,卻也是失敗率極高、困難重重的工作。許多領導人因而視為畏途,錯失了組織再造的契機。如果企業領導人成功地推動轉型,是因為他們做對了八件事,而且是按照正確的順序來進行。
社會上少數已經受到照顧的人,卻獲得太多關注,太多人爭相為他們提供大同小異的服務。 換句話說,社會服務績效不彰的癥結,不在於沒有足夠的解決方案,而在於資源的運用不當。 因此,現在是展開根本改革的時候了。
企業只想賺錢,而且什麼錢都賺,心中沒有一點公益概念?社會團體只想著自以為是的正義,完全不管營利,更與企業勢不兩立?其實可以不這麼尖銳對立。自由市場機制讓高階主管與社運人士得以合作,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同時改變企業組織與窮人生活。
雖然現在「風險管理」的概念很盛行,但面對聲譽不佳造成的風險,企業卻沒有深刻體認,甚至忽略這個議題。其實,在有損聲譽的危機發生後才趕緊補救,為時已晚;在傷害尚未造成前防患於未然,才能真正維繫企業聲譽。
要讓顧客不致拂袖而去,甚至成為常客、老主顧,就必須讓顧客在與公司打交道的過程中,體驗「感覺良好」。 換句話說,唯有全盤掌握顧客經驗的公司,才能採取真正有效的方法,不僅改善顧客關係,也讓公司業績蒸蒸日上。
去年12月開始,原本每個月在台北舉辦的「哈佛商業評論菁英論壇」,擴大到中南部舉行。1月6日我們與台中東海大學合辦的場次,生產衛浴設備的成霖企業董事長歐陽明是主講人之一。 成立28年的成霖企業,從一家小貿易商,成長為全亞洲最大的水龍頭製造商,據點遍及全球,合併營收約一百億元;自創品牌,打入北美、亞洲市場;收購有八十餘年歷史的美國衛浴設備大廠,目前已經展現效益。這樣的成績看來,成霖算是相當成功了。但是歐陽明卻說:「我們還不算成功,我們還在競爭中。」 「競爭中」,表示企業不只看自己,也留意對手,更放眼未來。
雪若是個忙碌的職業婦女,因此,雖然有個小女兒,卻幾乎沒有什麼時間陪伴她成長。她這個星期又工作了 六十個小時,再一次錯過了女兒學校的話劇表演。更不堪的是,她一直期盼的升遷機會也落空了。她該放下一切回家帶小孩嗎?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