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講座教授,著有《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光是知道威脅就要來臨還不夠,還需要知道它是不是衝著你來的。因此,企業領導人在打造防禦工事前,必須確認「破壞者的優勢」、「企業本身的優勢」、「破壞者將來吸取自家企業優勢的難易度」,據此調整企業的策略。
面對破壞式技術時,很少公司能克服障礙。但這是可能的。本文提出偵測並培養破壞式技術的方法:判定技術是破壞式或延續性、定義破壞式技術的策略重要性、找到破壞式技術最初的市場位置、由獨立組織負責建立破壞式技術業務。
引介「破壞式創新」理論二十年之後,該理論創始人與兩位作者撰文,重新檢視它究竟能解釋什麼,以及不能解釋什麼。他們認為,如果經理人不了解破壞理論的精髓,或是未能正確應用它的原則,就可能無法作出正確的決策。
企業要維持欣欣向榮的祕訣之一,是認清什麼時候要從根本改起。也就是說,不只技術要創新、設計要創新,連商業模式也要創新!不過別急著行動,了解顧客需求、評估利潤狀況、檢視改變幅度後,才能穩紮穩打、勝券在握。
來自未開發經濟體的創新,正在開創全新產業。投資這些產業,是創造財富、培養全方位、永續發展的關鍵。而且已有成功實例:MicroEnsure提供平價保險,給5,600萬新興國家的人;格蘭仕讓一般認為買不起微波爐的中國消費者掏錢添購。
幾乎所有取得經費的健康照護創新,都是要維持產業既有商業模式。這使得醫療成本變得更高,也更複雜。其實,醫療產業真正需要的創新,是協助消費者更積極地管理自己的健康,但針對這方面的投資,還不到1%。
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想要在人生中發揮什麼影響,若是足夠清楚。那在你還沒有決定人生是什麼,成功就自然到來。
非洲讓許多全球企業巨擘敗下陣來,一些新世代創業家卻成功創造出新市場。他們的做法,與多國籍企業的關鍵差異,就在「推」與「拉」這兩種相反的投資策略。創新者以「拉式策略」滿足日常的消費困境,因而立於不敗之地。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