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策略的確需要轉彎,但轉得太快、太頻繁,反而會讓團隊無所適從,不只浪費時間和資源,更可能打亂目標節奏、影響士氣,甚至打擊利害關係人的信心。在真正策略轉向之前,領導人可以先自問三個問題:(1)我們現在是真的需要調整策略,或只是因為執行不佳?(2)是不是外部壓力太強,讓我想要急著改變?(3)我是不是被乍看很新穎的機會吸引,而忽略了現有目標的價值?
【S2#EP19-3】本集來賓:CN FLOWER 西恩花藝創辦人暨設計總監 凌宗湧
隨著生成式AI的出現,商業世界迎來巨變。從董事會、高階主管到一線員工,都面臨這項技術帶來的強大衝擊。我們分別從「AI取代人類」「價值觀」「領導力」「行銷」「競爭優勢」等角度,精選5篇文章,並為您導讀其中的重要觀念。
有許多企業還在觀望中國品牌,等他們進軍本地市場才決定要不要應對,但屆時可能就來不及了。就像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雖然美國消費者還不太熟悉,但已在巴西、印尼、泰國等地積極開拓市場。中國已經成為創新產品的實驗場,企業可以採取五步驟的策略,在中國品牌攻城掠地前展開行動。
創新並非無中生有,而是過往經驗的結合與再造。本期封面故事以「前例思維」為主題,探索用新眼光看舊點子的方法,幫助企業從前例中汲取養分、開創未來優勢。
為何「鮮乳坊」能讓消費者接受相對高價的產品?從最初跳脫傳統的乳業供應鏈限制,連結消費者與酪農,到在通路端「策展」,直接向消費者傳達品牌理念,種種差異化做法,皆是品牌的創新商機。
創新重要,但創新難尋。企業領導人與創業者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苦苦追尋創新,卻又時常失敗收場。本文建議從現有構想著手,依照3大步驟與4項最佳實務,就能精煉出新穎的構想。正如福特所言:「我沒有發明新的東西,我不過是把其他人發現的東西組合起來而已。」
很多企業最近才開始正視AI,但這只是全面科技變革的一環。AI、先進感測器以及生物科技這三種技術,很快就會融合為「活性智能」(living intelligence),成為能夠感知、學習、適應和進化的系統。如果只專注於AI,而不了解與其他技術的交集,就可能錯過下一波科技革新浪潮。
DeepSeek的問世,不只是引爆話題的新聞,更是透露AI現狀與未來趨勢的訊號。對企業領導人來說,從中可以思考五個關鍵趨勢,提早布局:(1)AI正從「模式識別」邁向「邏輯推理」;(2)AI經濟模式迎來轉折點;(3)開源與專有模型將共存;(4)矽資源的瓶頸反而推動創新;(5)DeepSeek帶來破壞,但並非絕境。
從一開始的隨身聽、CD播放器,到後來的PS遊戲機、個人電腦,SONY在二戰後成為巨頭企業。然而,早期的成功通常是後期轉型的包袱,其轉型過程中,在創新與成長間的取捨,值得台灣企業借鏡。
少年時代的漢彌爾頓在夏威夷掌握傳統衝浪後,之後的生涯便致力於引領衝浪運動的創新。他與不同團隊合作,協助發明、改進和普及拖曳衝浪(tow-in)、水翼衝浪(hydrofoil)和立槳衝浪(stand-up paddle),這些都是為了乘上愈來愈高的大浪。他還主演衝浪電影和紀錄片,創辦一家營養食品公司,並為運動員制定訓練計畫。
LEADERSHIP & MANAGING PEOPL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