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領導人,我們總被期待做出有數據支持的決策,但統計數字真的能反映事實嗎?其實,百分比、成長率、滿意度等指標,常因「分母」設計不當而產生誤導。你是否曾因看到「暴跌1,000點」或「下滑3倍」的數據而焦慮不已?又是否曾因此忽略了真正該問的問題?本文教你看穿統計語言背後的陷阱,關鍵就在一句話:「分母是什麼?」
員工有歧見,是組織的家常便飯。要如何讓員工建設性地表達歧見,以往多半建議培養好奇心與同理心,但這些都藏在內心深處,無法直接觀察。作者主張改從可觀察的行為下手,針對個人與組織提供具體可行的做法。
【新世代領導】績效制度的本意,是以可衡量的方式讓員工自我精進。但如果在績效面談時,無法掌握與不同世代員工溝通的技巧,可能就會淪為純粹的「打分數」。不妨將「過往檢討」化為「共創願景」,才能達到激勵的目標。
【S2#39-3】看起來是offer,其實是鬼門開。
企業創辦人在退休之際,最後一項重要決策就是選擇誰來接班。然而,全球有高達70%的家族企業執行長尚未制定接班計畫,導致家族紛爭不斷、最後甚至出售或清算收場。本文提出一套四步驟流程,助創辦人順利交棒,也讓影響力更為提升。
許多領導人無法順利達成目標,最大的原因不在於外部因素,而是根深柢固的執念阻礙他們前進。本文提出3步驟,具體介紹如何找出常見的障礙、剖析障礙,最後破除障礙,創造非凡成就。
多數人嚮往成為一路順遂、成績滿分、毫無偏差的「A級學生」,但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卻提醒:「人生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對他而言,「問題」是自我探索的起點。從17歲離家自立,到跨國求學與教育改革,他想以「B學生哲學」告訴大家:學習的目標不是當第一,而是找到平衡、認識自己,並持續向前。
面對劇烈變動的環境,許多組織容易陷入「策略短視」的困境:只看見緊急事項、依賴舊有成功經驗、追求可量化成效,卻忽略長遠價值。雅虎(Yahoo)錯失併購Google的機會,就是知名案例。但知易行難,領導人在應對大環境動盪之餘,若想避免策略短視症,必須秉持本文提出的五大原則。
企業通常會把工作場所的人際連結想得很單純,覺得只要營造好同事間的關係,就有利員工創新或提升績效。但研究發現,工作場所中的連結其實是由四種相互關聯的元素組成,本文稱之為「CLEAR」連結模型。善用這種更全面的觀點,有助打造健康的職場環境,做出明智的企業政策決定。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ERSONAL PURPOSE AND VALUE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主管不是萬能的,偶爾犯錯很正常,但通常我們不敢直言:「你錯了。」以免場面尷尬或被主管事後針對。但如果對錯誤保持沉默,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損失或更痛苦的結果。職涯專家為我們統整一些可以優雅表達的技巧,既能讓上司維持體面,也能有效改正問題。
你是否厭惡、甚至害怕與你的上司相處?比如說,他會打擊士氣、貶低員工,甚至傷害團隊信任與你的身心健康。如果你懷疑自己遇到這樣的「有毒上司」,可用10個跡象來進行確認,並學會如何在這樣的上司底下保證自己的身心健康、減輕壓力,以及是否要決定離職。
在職場中,除了向上管理主管、向下管理部屬,同儕管理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環。做好同儕管理,不只是減少衝突,更能確保資訊暢通、資源共享。學會清楚判斷彼此的利害關係,並用精準的方式溝通,就能把潛在阻力轉化為助力,為職涯發展與事業成功奠定基礎。
以虛構的商場故事,描述領導人可能的兩難抉擇。
「漢堡朵頤」是一家速食連鎖餐廳,在新任領導人馬庫斯的帶領下成功數位轉型,包含建立app與電子螢幕菜單。近日,通膨與關稅等問題讓漢堡朵頤面臨經營成本的壓力,股東也明確要求增加營收和利潤。除了全面漲價,公司內部也提出動態訂價的解決方案,但馬庫斯不確定這樣做是否會惹怒他們的忠實顧客。
戴瑞恩創辦韓時時尚服飾,隨後又與網紅Mina合資成立可紅公司,專營流量變現,並把旗下的設計大將王艾梅轉調過去。最初王艾梅也有內部創業的熱情,然而隨著訂單爆量,創意團隊卻為了負責出貨而過勞,以及她發現,以話題行銷為導向的商業模式與自己的理想不符,遂萌生辭意。戴瑞恩不知該如何挽回王艾梅,但若以新團隊取代,不但折損大將,也擔心王艾梅會自立門戶成為競爭對手……
蘇思柔成立水霖院,栽種天然有機的香草,製成精油提供給各大高級會所,靠2B業務成長到年營收8,000萬元。蘇思柔逐漸意識到2C的龐大商機,但3年前初試水溫的失敗經驗令她卻步。此時具有豐富海內外行銷經驗的徐智宸主動提出合作,想幫助水霖院建立消費端品牌。另一方面,一路扶持的天使投資人陳健宇則希望專心發展既有業務。眼見內部團隊也開始產生歧見,蘇思柔必須要有所決斷。
2016年,PayPal線上支付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在漢密爾頓學院(Hamilton College)畢業演說中提到:「現在所說的『科技』」指的就是資訊技術。」近十餘年來,資訊技術成為科技的代名詞,其在企業中所扮演的角色已從管理技術提升至策略技術的地位,進而改變了企業流程、營運管理、商業模式甚至數位轉型。本文藉由分析四篇具代表性之《哈佛商業評論》策略技術專文以及對照國內企業推動數位轉型過程之案例,探討企業常見的數位轉型痛點與盲點,進而統整出數位轉型之策略規劃,期能協助企業領導者成就數位轉型,持續在本業與跨域開創新的格局。
2025年台灣最佳女性CEO出爐!《哈佛商業評論》評選30位傑出女性領袖,在AI轉型浪潮中展現卓越領導力,財務績效與ESG永續表現雙贏,以靈活管理風格引領企業突破變局。
主管常犯下一種代價慘痛的錯誤:放任高績效員工孤軍奮戰,只將時間與精力傾注於低績效者身上。久而久之,高績效員工感到被忽視與冷落,決定求去。與普遍認知相反,高績效員工同樣需要關注,只是方式不同。本文提出五種方法,讓你保持高績效員工的動力。
研究指出,有四分之一的高階主管在入職前,從未與公司討論過決策方面的問題。也有63%的高階主管表示,辭職或考慮辭職的直接原因是組織決策。因此,為了聘請最合適的高階主管人選,可以調整面試問題,並在面試中坦承公司的決策環境現況與理想狀況,還有誠實反思公司的決策制定,以及未來可能要人選帶領公司解決的問題。
一項好的產品,不會數十年如一日,一位廣受歡迎的歌手,更需要不懈的努力以及不斷應應時代調整的策略。(本集來賓:金牌音樂製作人、喜歡音樂創辦人 陳子鴻)
精選《哈佛商業評論》中的精彩圖表,或重新編輯重點文章為簡報檔案,此為訂戶限定內容。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