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局勢動盪,已給企業領導者帶來很大的壓力,川普的關稅策略更讓情勢雪上加霜。在這種關鍵時刻,與其咬牙苦撐,不如透過日本的「Ikigai」哲思心態,重新找回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真正重要的核心價值。
近幾年,不少跨國企業因為與中國市場高度連結,股價被打折,平均估值倍數比同業低了45%,相當於蒸發7兆美元的市值──這就是「中國折價」(China discount)的現象。面對中國市場成長趨緩與在地競爭加劇,有些企業選擇撤離,有些公司選擇了不同的路,反而逆勢突圍,只要掌握三種關鍵策略,就能在中國市場保住價值,甚至開創新局。
有許多企業還在觀望中國品牌,等他們進軍本地市場才決定要不要應對,但屆時可能就來不及了。就像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雖然美國消費者還不太熟悉,但已在巴西、印尼、泰國等地積極開拓市場。中國已經成為創新產品的實驗場,企業可以採取五步驟的策略,在中國品牌攻城掠地前展開行動。
儘管中國市場近年面臨諸多挑戰,對於全球企業來說依然不可忽視,那該如何應對?不妨先觀察兩大關鍵因素——北京的策略優先要務,以及商業營運的全球政治敏感性,據此將行業劃分為四大類型,再依據自身所在的象限,尋求相應策略。例如,以消費者為導向的產業則屬於「低優先策略」與「低敏感」範疇,在此領域,企業可聚焦於靈活創新與本地化策略,以抓住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
近日,軟銀創辦人孫正義斥巨資投注AI領域,加入「星際之門」(Stargate)計畫。從個人電腦、網路時代的興起,到中國市場崛起與全球金融危機,他走過每一個關鍵的商業轉折點,如今,他再度押注未來。這不僅是科技與投資的新聞,更是一堂頂級的領導課。回顧他的事業軌跡,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八個關鍵的領導課題;正是這些原則,讓他屹立於動盪之中,並一次次站上商業巔峰。
儘管中國正面臨各種宏觀經濟挑戰,但其混和式「國家資本主義」仍擁有不可否認的優勢。跨國公司不妨調整過去西方領先的世界觀,以務實的方式利用中國經濟的四大優勢:創新生態系、在全球南方的投資、競爭激烈的市場,以及14億的消費者。西方企業不必「全盤適應」中國模式,但務實參與中國市場,就能找到新的成長機會。
企業要進軍海外市場本就很有難度,但身為「外人」也有意想不到的好處。無論是以外商的身分吸引當地人才,建立有影響力的連結提升可信度,或是打造策略聯盟與當地企業互惠成長,只要以細膩的方法善用外來者身分,就能取得競爭優勢。
最新研究發現,當前的世界文化差異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比40年前更加明顯。這正是許多大型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時遭遇失敗的原因之一。對於今天的企業來說,成功的關鍵是學會適應多元的文化環境。本文作者提出了一個實用的全球領導力模型「REACH模型」,幫助企業有效應對文化差異,打造更有韌性的國際化發展之路。
【#160-5】本集來賓:奇美食品的董事長宋光夫、總經理宋宗龍
氣候變遷對我們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本文指出了2023年永續性的雙重性,並敘述這一年企業永續性的3大關鍵主題:反ESG運動對企業造成困擾、中國引領世界走向潔淨經濟的臨界點、不斷增加的報告要求與規定。
企業在進行全球擴張時,「因地制宜」至關重要。要讓全球各地的顧客感受到公平,企業必須打造一致的顧客體驗。本文指出企業進入全球新市場時,須具備的全球心態與能做的調整,以提供公平的顧客體驗,進而留住顧客。
LEADERSHIP & MANAGING PEOPL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