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兼任科技管理學院永續長、IMBA主任、台北政經學院執行長。
陳佑與學生時期的死黨共同創辦社會企業「善樂」,協助自閉症孩童就業。經過6年苦心經營,終於損益兩平,並得到影響力投資人的贊助,業務蒸蒸日上。這時,陳佑曾任職過的非營利組織「歡喜基金會」,力邀他回任執行長,並以這個身分接任國際聯盟的召集人。這兩個選擇,哪一個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新創事業究竟應該登記為營利或非營利事業?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謝英哲長期研究台灣的社會創新與創業,本文將結合台灣政策環境,為台灣創業家提供更寬廣的思路。
陪伴自閉症患者的歡喜基金會,突然面臨資金短缺的難題。副執行長陳佑打算利用這個機會,與關注ESG的好友共創社會企業,以填補資金缺口;執行長方淑華與董事王金強,則認為風險過大,應設法提高基金會的知名度取得更多募款。董事長吳美慧該如何決斷?
善樂創辦人陳佑,帶領三十名自閉症孩童,培訓他們製作手工便當,希望以此營利並貫徹社會企業使命。然而手作便當收入有限,善樂逐漸陷入營運困難的窘境,此時大型通路樂比鄰向陳佑提出合作計畫,但輔導員柳真卻質疑,便利店的流水線作業會對孩童造成傷害,違背創業初心。陳佑該如何抉擇?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