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手談話 【11月號搶先看】聰明表達不同意見,管理衝突時刻
【11月號搶先看】聰明表達不同意見,管理衝突時刻
A Smarter Way to Disagree

插圖/羅素.沃可(Russel Walker)
員工有歧見,是組織的家常便飯。要如何讓員工建設性地表達歧見,以往多半建議培養好奇心與同理心,但這些都藏在內心深處,無法直接觀察。作者主張改從可觀察的行為下手,針對個人與組織提供具體可行的做法。
在全世界每一個組織中,員工每一天都會對每一件事產生歧見,像是訂價策略、聘雇決策、重大收購案等。而他們產生歧見也是應該的。社會科學每一個學門的研究都顯示,歧見會帶來重要的好處:分歧的觀點能夠激發創意、避免代價高昂的錯誤、造就更優質的決策。但是歧見當然也會帶來風險:如果處理不當,歧見可能造成人際關係與財務的重大損失。
數十年來學者與顧問提出各式各樣的建議,指導人們如何建設性地表達歧見。有些建議要求人們以特定的「思考與感受」方式來與對方相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抱持同情心與同理心」「試著理解對方而非評斷對方」。另一些建議則著重「行為與言語」:「提出能夠釐清對方意思的問題」「用『我』而非『你』來陳述」「以開放的肢體語言傳達接納、友善與互動意願」。然而,儘管有如此豐富的建議,衝突仍然不斷出現。
過去10年,我們進行數十項實驗,探討人們在各種情境下如何更具建設性地表達歧見。我們的主要發現是:人們的內在心理歷程(「思考與感受」的技巧)對結果影響有限,原因很簡單:我們無法讀取他人的心靈。這意謂著如果要讓他人察覺、理解並回應我們管理衝突的努力,我們的想法與感受必須體現在我們的「行為與言語」上。心理狀態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