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正面臨人才不足窘境?《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從企業人資觀點出發,帶給你最新的國內外趨勢,探討聘雇、培育、留才、績效評估等議題,助你解決人資的疑難雜症。
一場有效的面試,是成功招募人才的關鍵一環,但若招聘方準備不足、隨意提問,往往會聘錯人,並承擔人員流動成本。專家建議,首要步驟不是急著找人來面試,而是先釐清這個職缺的需求與定位,然後建立一套結構化的面試流程,確保所有面試者回答同一組問題,並加入一些開放式問題,提升評估的準確度。
關於生成式AI的衝擊,探討的問題已經從「我會被AI取代嗎?」深入到「企業無償用我產生的數據來訓練AI,還試圖替代我?」提升AI效能所必須的高品質數據,來自許多工作者的知識、經驗與輸入,而這些個人數據的價值需要被肯定與保護。本文提出「數據合作社」的概念,探討如何在AI時代中尋求勞資關係的解方。
參與面試總是令人緊張,但第一次擔任面試官,而且要審核他人,同樣是一件令人心慌的差事。但別過度擔心,面試本身也是一項可以練習並熟練的技能,只要掌握幾個關鍵訣竅,你就能更有信心、有條理地完成你的首次面試官經驗。
職場壓力長期被視為員工個人的問題,僅由人資透過保健計畫應對,未被納入高階管理的範疇。調查顯示,多數主管認同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卻缺乏足夠的行動,導致相關投資無效。本文提出「壓力風險溫度計」,協助量化並追蹤職場壓力對成本、法遵與績效的影響,提供跨職能策略與介入,幫助企業培養韌性、減少風險,並創造長期競爭優勢。
據調查,98%的財星五百強企業都有導師制度,卻只有37%的員工從中受益。這樣的脫節讓企業更難留住人才。根本問題在於,導師總是忙得分身乏術,無暇提供真正有意義的引導,讓這份提攜人才的用心名存實亡,並惡化職場關係。企業應重新設計導師制度,打造真正留才、育才的強力工具。
高階主管團隊是否表現優異,與整體企業績效息息相關,但實際上能高效運作的團隊很少。研究指出,真正有持續影響力的團隊,需同時扮演三種高度互補的角色,但多數團隊往往只做到其中一兩項。如果你想要打造協調一致、凝聚力強、執行力高,又能確保互信文化的團隊,請確保這三種角色缺一不可。
在團隊形式多元的情況下,想要促進成員間的正向連結,可以借助團隊建立活動。本文羅列17種形式,無論實體、遠距、混合團隊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然而,若論打造具包容力與連結感的文化,重點不在於花俏的活動方式,而在於依照團隊的規模與文化適當調整,把成員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AI快速演進,接手許多過去難以自動化的工作任務。這不僅擴大了合格勞動力的定義,也迫使企業必須重構人才策略。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逐步成為「數位隊友」,與人類協作完成業務。本文提出七項關鍵行動,協助人資與採購主管建構以人機協作為核心的勞動力體系,掌握效率、規模與彈性,同時應對AI導入帶來的倫理、法遵與治理挑戰。
每天不同主題給訂戶最有助益最優質的內容
每週三發報,當月新刊精選文摘、活動 / 講堂訊息、精選訂閱優惠。
挑選熱門主題,並收錄合適文章而成,讓讀者能夠以核心觀念為主,較有系統、深度地學習相關管理知識與觀念。
為職場新手遭遇的各式問題提供解答,每週提供最新文章。
由HBR編輯策畫執行,深入探索與讀者最相關、最有助益的重要精選內容。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