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會沉溺於「在工作中被需要」的感覺,反而犧牲了自己的健康與心靈的富足。何不反過來思考:放下「捨我其誰」的執著,別太把自己真當回事,才能真的把自己真當回事。
許多人以為努力工作、滿足他人期待,就能換來幸福與成就;但臨終關懷護理師發現,人生最後的遺憾,多半來自「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賴佩霞在《靜心的力量》中提醒,我們仍有機會回頭檢視人生順位,停止把時間耗在不重要的事。從這5個共同遺憾開始,也許能幫你重新找回快樂與平靜的方向。
40年前,當翁啟惠選擇醣分子研究時,科學界普遍認為這是「沒有前途」的冷門領域。然而,他憑藉著對未知的好奇心與不懈的實驗精神,不僅證明了醣分子是生命密碼的關鍵,更在浩鼎風波中展現科學家追求真理的堅持。翁啟惠接受專訪時分享,真正的創新必然伴隨失敗,但正是這些珍貴的失敗經驗,成就了他從冷門研究走向世界學術巔峰的傳奇。
我們總會不自主羨慕別人的成就,認為「別人都好厲害」,而忽略了自己多年來努力經營的結果,同樣有閃閃發光之處。
許多人以為,職涯一定要早早定向、一路穩健前行,才能走出亮眼成績。但知名心理師周慕姿卻在近30歲時才轉換跑道,從新聞界走向心理諮商之路。在《哈佛商業評論》Podcast《請聽,哈佛管理學!》專訪中,她分享這段關鍵轉折,以及如何走出質疑與內耗,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正確答案。
勇氣不是英雄獨有,也絕非危急時刻才需要。它是一種你可以在日常生活培養的技能。本文介紹三本新書,介紹如何在平日透過各種行動與練習,在不確定的環境中,逐步鍛煉你與他人的勇氣。
有形資產會折舊、會消失,無形資產卻能世代延續。文化、價值、使命、學習精神,才是百年企業的基因密碼。唯有讓這些無形基因一代代複製、進化,才可能讓下一代比上一代更好。
皮亞諾(Renzo Piano)出生於熱那亞(Genoan)的建築世家,他曾經(小小)叛逆離家到佛羅倫斯(Florence)和米蘭(Milan)學習建築。1971年,他與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在倫敦開設公司,很快獲得一項眾所矚目的委託案:設計巴黎的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1981年,皮亞諾創立自己的「建築工作室」,並在隨後數十年完成大阪關西國際機場(Kansai airport)、倫敦碎片大廈(Shard)和紐約惠特尼博物館(Whitney Museum)等著名建案。如今,快要90歲的他仍全職工作。
當親人病重時,許多人陷入抉擇:應該全心陪伴,還是持續累積職涯?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蓋洛威(Scott Galloway)提醒,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唯有兼顧關懷與自我成長,才能在長遠的人生裡少留遺憾。他以自身經歷,提出能帶來平衡的深刻建議。
【S2#36-2】面對曾經夢想的工作,你會因為主管難搞而放棄,還是繼續拼下去?
我們總以為,只要堅持就能成功,卻忽略了「放下」也是一種力量。面對職涯、關係或人生選擇的十字路口,該如何判斷何時該走、何時該停?品味私塾創辦人王文靜以12趟一生必去的大旅行,詮釋從執著到釋懷的轉變,引導我們找回真正熱愛的自己。
Collaboration and team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