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目的與價值觀 清華校長高為元:喜歡B級學生,而非A級學生,為什麼?

清華校長高為元:喜歡B級學生,而非A級學生,為什麼?

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遠見創意製作攝。

多數人嚮往成為一路順遂、成績滿分、毫無偏差的「A級學生」,但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卻提醒:「人生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對他而言,「問題」是自我探索的起點。從17歲離家自立,到跨國求學與教育改革,他想以「B學生哲學」告訴大家:學習的目標不是當第一,而是找到平衡、認識自己,並持續向前。

我們總以為,一路順遂才是理想人生。但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卻提醒:「人生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對他而言,「問題」是自我探索的起點。沒有問題,就意味著不再探索、不再成長,也不再認識自己。

從17歲時,被迫與父母分開,獨立生活。到搬家20多次,從美國、到香港,再回到台灣擔任清華校長,高為元逐步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自我管理」哲學。

近期他接受《哈佛商業評論》Podcast《請聽,哈佛管理學!》人物面對面專訪,暢談他的人生哲學——如何從不畏問題開始,學會在變化中持續成長。

高為元、楊瑪利

圖/左起為高為元、楊瑪利;遠見創意製作攝。

決定的本質,是一場自我認識

人們往往以為抉擇的關鍵是找到「正確答案」,但實際上,每一次選擇,都是重新衡量價值與優先順序的過程。「當你面對問題、必須做出決定的時候,那就是自我認識的時候,」高為元說。而這段深刻的體悟,源自他早年的跨國經歷。

10歲那年,小學五年級的他隨著父親外派,舉家從台灣搬到美國華府。父親任職於政府駐外單位。這段異地生活,讓他從小就置身跨文化環境,學會觀察、適應不同的教育體系。17歲時,父親調任荷蘭,當時高為元已是美國高中二年級學生,正準備SAT考試與大學申請。若跟著家人前往歐洲,升學制度將全然不同;若回台灣,又得重新銜接教育體系。權衡之下,父母做出艱難的決定——讓他一人留在華府完成學業。

那段單飛的歲月,成為他學習獨立與負責的起點。「當時所有事情都要自己決定,連早上要不要起床上學,都沒人管。每個選擇的結果,不論好壞,都得自己承擔。」他回憶。17歲的他第一次體會到,所謂自由的代價,就是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從那之後,他的人生總是持續在變化中前行。光是搬家,就超過20次。然而,他看待改變從不視為威脅,而是一種成長的契機。「我們每天都在變,連身上的細胞平均十幾天就更新一次,從出生到現在早已換過無數輪,」他笑著說。既然生理上都在不斷更新,社會、環境、人際關係的改變,又有什麼好畏懼的?

儘管他坦言,變化常伴隨不便。「搬家真的很麻煩,」他笑說,「但同時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機會與新視野。」每一次改變,都能視為一次重新認識自己的契機。

做選擇的「兩把尺」

因為總是在變化,高為元也培養出做抉擇的思考方式。

第一,這個機會能不能讓我善用過去的經驗與能力?

第二,我能不能在這個機會中學到新的東西,接觸不同的人與事?

若兩個答案都是肯定的,方向自然就清楚了。

這兩把心裡的尺,看似簡單,卻像一個內在的量表,幫助他把焦點放在「成長」與「貢獻」這兩個面向。

高為元校長本來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任教,與同樣是大學教授的妻子相識、成家,擁有看似完美的人生。兩位終身職教授、有了孩子、還有一棟親手設計的房子。「在美國的終身職,可以做到生命最後一天,」他笑說。

2015年,香港大學邀請他出任副校長。面對這個機會,他再度拿出那兩把尺:第一,這個職務能否善用他多年在國際學界的經驗?第二,是否能讓他學到新的東西、開拓不同的視野?答案都明確地指向「值得一試」。

但這不只是個人的選擇,也牽涉家庭的變化。他問妻子:「我們能想像一輩子都留在威斯康辛,終老於此嗎?」太太毫不猶豫地回答:「不可能。」那句話成了他們舉家「拔根」赴港的轉捩點。

七年的港大副校長經驗,讓他看見亞洲高等教育的潛力與挑戰,也培養出更宏觀的視野。因此當台灣清華大學邀請他回台出任校長時,雖然香港待遇是台灣的四到五倍,他仍以同樣的方式檢視這個機會。在他看來,選擇的關鍵不在於比較哪裡更好,而是確認自己想在哪裡成長。最後,他選擇回台,2022年5月接任清大校長。

剛回台時,常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例如,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每次會議及典禮上的「唱名」文化。主持人往往一開場就逐一點名貴賓,「有時一唱就要五分鐘」。在國外只需一句「Ladies and Gentlemen」就能直接進入主題,節奏完全不同。

「現在我也會唱名,不然顯得不禮貌,」對他而言,這不是好壞之分,而是文化的差異。學會觀察、學會理解,也在過程中持續學習——這正是他「兩把尺」哲學的另一種實踐。

高為元

學習,從主動探索問題的開始

接任清華大學校長後,高為元不僅投入行政工作,也親自開設課程,藉此與學生近距離交流。他認為,與年輕世代相處最大的收穫,是能從他們的新穎想法與多元觀點中,重新思考教育的可能。至今他也推出多項制度創新,不少靈感就來自學生建議。

其中之一是「衝堂選課」制度。以往同一時段只能修一門課,如今清華允許學生同時選修兩門:一門實體、一門線上。「疫情後許多教材已數位化,若能兼顧興趣與彈性,為何不試試?」他說。這項制度實施兩年以來,反應熱烈,讓學生能更自由地探索跨領域學習。

另一項創新是「微學分」課程,靈感來自自助餐的概念。學生面對琳瑯滿目的課程,就像站在餐檯前,每樣都想試卻又怕吃虧。微學分的設計,正是讓他們能先「嘗一口再決定」。每門課僅0.5學分、為期兩週,讓學生以最小的時間成本探索新領域。這項制度讓學習重新回到好奇心的起點,鼓勵學生主動探索,而非被動修課。

除了課堂改革,高為元也積極推動「實驗教育」,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與應用。清華的「賽車隊」便是代表性案例。這支由近百名學生組成的團隊,橫跨理工、設計與管理學院,從構思、設計到製造,全由學生主導。他上任後,決定將這類跨域專案、競賽活動與社團納入學分認定。

「學習不該只在教室裡,」他強調,「過去教育重考試、重講授,但在這個時代,真正重要的是創造讓學生主動探索的空間。」

B學生哲學:平衡與長跑的智慧

在清華這樣的頂尖學府裡,總有許多成績拔尖、名列前茅的「A級學生」。然而,在高校長心中,他最欣賞的,卻是所謂的「B級學生」。

在他的定義裡,「B」不只是成績的等第,更代表一種Balance(平衡)的生活態度。A級學生為了拿第一,往往付出極大的代價,犧牲了休閒、體驗與嘗試;而B級學生的成績雖非滿分,卻仍維持中上水準,同時保有餘裕去探索人生的其他面向。

他回憶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任教時,有學生每年秋天都請假兩週去打獵,因為「那是家裡一年肉食的來源」;也有學生在農場幫忙,只能夜裡讀書。這些經驗讓他體會,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責任與生活背景。求學不該只是追逐分數,而是學習如何在多重角色中找到平衡。

當被問到自己當學生時,是A級還是B級學生時,高為元笑著說:「我一直都是B student。」他認為,真正的學習不在分數高低,而在於能否長期保持穩定的表現。

他也把人生比喻成一場騎腳踏車的旅程,關鍵在於保持平衡。「你得知道什麼時候加速、什麼時候煞車、什麼時候該傾左,不能只是埋頭往前衝,」他說。

找到「只有你能解」的題目

「世界上一定有某一個問題,只有你能解決,」高為元說。

從求學、任教到國際交流,他發現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應生命的題目——那些問題或許微小,卻只有自己能解答。

「這個社會之所以豐富,是因為每個人都在解決不同的問題,」他說。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才能與視角,找到能發揮與成長的方向。「你今天能做的事,可能是10年前想不到的;而10年後,你也會做現在無法想像的事。」

回想30多年前,他大學選擇主修「生物醫學工程」時,這門學科在當時幾乎很少人懂。因為橫跨生物、醫學、工程三大領域。如今這已成為熱門領域。

一路走來,高為元認為,人生總是會碰到問題,而問題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它。「透過問題,我們其實有機會找到新的答案,也看見更深的自己,」他說。

人生最核心的問題,始終是認識自己。而這個「一輩子的問題」,沒有誰能替我們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