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人大多只關注員工的思考和行為方式,但員工的感受也同樣重要。管理階層如果忽略或不了解情緒文化,公司將因此受損。而如果領導人不只允許員工在工作中流露情緒,還有意識地塑造情緒,會更能達到激勵員工的效果。
要求員工發揮太多同理心,會損害績效。因此,本文提出一些步驟,防止同理心可能造成的不良作用,並促成它的優點。例如,員工分工應付特定利害關係群體,以便用符合本身需求的方式滿足別人的需求,讓同理心得以休息一下。
組織中的團隊協作過多,不僅會讓員工精疲力竭,甚至會因此耗損生產力。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作者認為領導人應採取行動,妥善管理公司中的協作,包括畫出需求與供給圖、刪減或重新分配工作、獎勵較有效率的協作。
內容策略以簡單為佳,構成堅固基礎的三要素是「為什麼」、「什麼人」與「什麼事」。這三者能確保我們的內容既以商業為核心,也能讓顧客注意到。如果要增添細節,則可以再加上「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什麼方式」。
既然我們都知道可從錯誤中學到教訓,並作為接下來修正行動,進而邁向成功的依據, 那麼,何不放手犯錯?為此,本文提供系統性的方法,告訴你何時該犯錯、該犯下什麼樣的錯,協助你精心規畫能帶來回報的「有用」錯誤。
製造商設法提升營運生產力,卻很少得到正面效應,有些做法甚至弊大於利。本文根據針對某鋼絲製造商的研究,發現成功的專案有兩個共同特徵:大家充分了解它產生的流程知識,且廣泛運用;習得的知識可移轉到其他單位。
運用「行動後學習」這個方法,雖可找出之前的錯誤,卻很少能用來提升未來的表現。其實,想充分利用這項工具的公司,應向真正的大師學習:美國陸軍的假想敵部隊。這支部隊的官兵不斷學習、改進,連在戰鬥中也是如此。
領導人必須找到企業所需的文化,並盡所能保住它,讓它成長茁壯。 如此,不僅可開展一個當下成功的企業,還能打造日後屹立長存的企業。
本文認為,打造及擴大企業文化有六大重要原則,讓文化在創辦人下台後繼續存在,成為制度:從目的開始;界定共同的語言;價值觀和標準;以身作則;擁抱第一線文化大使;以真誠去尋求、說話、行動;精選人力資本,然後善待他們。
Airbnb跟優步共同發明一種全新的組織形式,但兩家文化差異很大,Airbnb大幅投資在建立社群和伙伴情感,並傳播最佳實務。相反的, 優步似乎總是讓平台和服務提供者之間保持距離。我們可以說,他們成功的關鍵,可能是建立適當的「平台文化」。
企業應將文化變革當成推動成長的工具, 讓它成長茁壯,而不是一項不可改變的事實。
阿里巴巴開始獲利那年,創辦人馬雲召集少數員工,在他的舊公寓秘密創立新事業─淘寶網。那也是推出最初阿里巴巴網站的地點。馬雲的見解是,在同樣的空間創業,可將新計畫與之前的計畫結合,儘管新計畫保持隱密性,且完全獨立。
企業應將文化變革當成推動成長的工具, 讓它成長茁壯,而不是一項不可改變的事實
什麼原因讓華為如此成功?本文訪問了創辦人任正非,以了解華為的價值導向文化。關鍵企業文化,包含:「顧客為先」的態度、以「銀手銬」制度,讓員工維持奮鬥心態、選擇不公開上市,專注在長期目標、不疾不徐的決策。
肯恩.亞倫在2009年接下DHL Express執行長的職務,馬上面臨的狀況,是前幾年因擴張失誤導致跌入財務谷底。他一改之前的做法,抵抗多角化的誘惑,以「聚焦」作為重振公司的核心原則,並改變企業文化,進而扭轉這家企業的績效表現。
DHL Express 在虧損時還決定要大筆投資員工「培訓方案」,並以此作為企業轉型策略的關鍵。如何解讀這個做法?而它的企業故事又可以帶給台灣企業什麼啟示?
過去,許多女性領導人認為唯有模仿男性領導風格,才能贏得領導權威。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教授琴卡.圖格(Ginka Toegel)指出,「這個策略並不聰明。」
當我們探討一家企業為什麼會成功時,常常檢視它的策略、商業模式、營運流程、產品特色等,有何特殊的地方,但是,卻忽略了企業文化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成功的企業都有卓越的企業文化作為後盾,才能讓它遇機會時成長茁壯,遭困境時東山再起。本期從許多角度,來探討如何掌握企業文化這項無形、卻關鍵的資產。
他不僅是個傑出的部門領導人,更是優秀的企業教練,培養了一個又一個優秀人才。沒想到,這種長才卻成了他最大的挫敗:這些優秀人才養成之後,旋即被其他部門挖角。難道,他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離開嗎?
不管是面對上司、部屬、同儕、供應商、公部門……,都需要以智慧加以溝通,計畫才能順利推動,困難也才能迎刃而解。因此,最佳領導人都知道如何以清楚、明確、有說服力的方式溝通。那麼,你要如何找出自己的最佳溝通策略?這本書中的十篇文章,都是從《哈佛商業評論》中嚴選出有關「溝通」的作品,篇篇都是經得起千錘百鍊的經典文章,幫助你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獲得影響力。以下是本書的精采書摘。
本書提出的「辨識、編整、改良」這三步驟的「習慣測試」,能幫產品設計者看清:誰是產品愛好者,產品具潛力之處在哪裡,同時那些層面,又是怎樣改變了使用者的行為。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