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緣政治等因素造成全球供應鏈失序後,勞動力的供需失調也成為全球產業的頭痛問題。台灣前二年經濟雖然表現不錯,但景氣總會有高低循環,台灣經濟的長線威脅,還是「人才匱乏」。
疫情讓許多公司改採混合型工作模式,傳統的績效評估方式因此也必須改變。如何改變才能讓績效評估更公平?專家建議,首先你要強調公司的文化與價值,其次績效指標要持續追蹤,最後則是善用科技分享指標達成進度。
同梯次的新人在到職適應期間,關係緊密確實有助於降低焦慮,也能盡快上手新工作,從而提升工作績效與建立社會資本;但如果關係過度緊密,則不僅會降低工作績效,也會影響公司的營運。本文提出三項策略,協助人資主管適度地建立同梯次新人間的關係,提升新人的績效與留任率。
《哈佛商業評論》創刊一百年,相當於紀錄了百年來管理議題的變化,而從這些變化中,我們又能如何解讀管理者遭遇的大環境與隨之而來的挑戰?本文分析了1922年到2021年的所有文章,共14,777篇文章,抓出六大管理主題做成圖表,讓我們以視覺化的方式來梳理這段歷史的演進。
【#49-2】2000年代中期,米其林這家輪胎製造商在全公司推出一項計畫,打算透過標準化流程、工具、資訊儀表板和績效查核,來改善生產力。
【#49-1】德國軟體巨頭SAP共同執行長吉姆.海格曼.斯內卜(Jim Hagemann Snabe)在任期即將結束時,為公司所累積的的五萬多向關鍵績效指標(KPI)感到訝異,並回憶說:「我們試圖透過遙控來經營公司。我們擁有這麼多令人讚嘆的人才,卻要求他們不要發揮腦力」
【#33-4】什麼是「轉型學習長」?跟人資部門有什麼差異?
我們都聽過IQ與EQ。以往,企業判斷人才的標準是他的IQ,近年來,強調軟性技能的EQ也逐漸舉足輕重;然而,你知道還有「CQ」與「DQ」兩種指標嗎?而且如今的企業,若想鎖定高潛力人才,就必須要監視一個人的CQ、DQ,與EQ。那什麼是「CQ」與「DQ」?這「3Q指標」又能如何協助企業讓高潛力人才更進一步?
【#26-1】年關將近,領完年終再思考是否要換工作已成為熱門的話題。
根據諮詢顧問公司SBI的研究,在美國接受調查的銷售人員中,41%對自己的角色感到滿意,但仍在尋找新的工作;感到滿意的高績效人員中,則有44%的人正在積極尋找工作。竟有高達四成的明星人才已經人心思變,領導人該如何在真正接到離職通知前,做些什麼讓這些頂尖銷售員打消辭意?
在環境變動緩慢安穩的年代,組織裡一些沒有特殊戰功,卻也循規蹈矩、按步就班的成員,總能論資排輩地晉升到管理幹部;只要部門同仁遵守制度、不出亂子,他們就能勝任愉快。但是好日子過去了,現在的內外在環境幾乎天天都在出新考題,若仍憑著過去的「考古題」來應付,能力很快就不夠用了,完全應驗了「海水退潮才知道誰沒穿褲子」的股神名言。
EMPLOYEE RETENTI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ADERSHIP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