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安科技以提供木製家具安全無毒的塗料起家,之後涉足生產兒童家具,在本土募資平台「嘖嘖」上收穫大筆訂單,然而,近年來韓國品牌進駐,令他們的營收陷入瓶頸。此時,創辦人張晨安在新加坡相識的貿易商提出合作計畫,邀請友安在星國創立新品牌、開發新產品,在國際募資平台「Kickstarter」上尋求第二成長機會,但跨海的營運、管理、生產、展店、客服等皆存在挑戰,張晨安是否要跨出這一步?
規則在變、科技在進步,世界也從2D轉變為3D。CEO們是否已經準備好應對未來的挑戰?(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 黃志芳)
儘管中國市場近年面臨諸多挑戰,對於全球企業來說依然不可忽視,那該如何應對?不妨先觀察兩大關鍵因素——北京的策略優先要務,以及商業營運的全球政治敏感性,據此將行業劃分為四大類型,再依據自身所在的象限,尋求相應策略。例如,以消費者為導向的產業則屬於「低優先策略」與「低敏感」範疇,在此領域,企業可聚焦於靈活創新與本地化策略,以抓住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
川普二度就任美國總統,關稅成為經濟博弈的重要手段。然而,當美國對特定國家徵收高額關稅時,企業也會設法「繞道出口」,這會如何影響「貿易戰況」?本文的研究團隊分析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的情況,發現規模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並呼籲我們思考:政府單純加高關稅可能效果有限,是否應採取更具針對性的政策?企業在這難以預測的國際情勢中,也要靈活應對各國的政策變化。
儘管中國正面臨各種宏觀經濟挑戰,但其混和式「國家資本主義」仍擁有不可否認的優勢。跨國公司不妨調整過去西方領先的世界觀,以務實的方式利用中國經濟的四大優勢:創新生態系、在全球南方的投資、競爭激烈的市場,以及14億的消費者。西方企業不必「全盤適應」中國模式,但務實參與中國市場,就能找到新的成長機會。
在這個世界秩序愈發混亂的世界裡,企業不再只能專注於內部管理或市場競爭,尤其是台灣企業,更要學會如何在全球局勢中找到生存與成長的空間。高盛公司合夥人試著帶領導人思考五個關鍵問題:你的企業在全球舞台上有一席之地嗎?你懂得把握「搖擺市場」的機會嗎?你是否會把各個危機劃分開來思考?你知道針對轉折點做規畫嗎?你是否過度相信商業力量可以解決一切?
企業要進軍海外市場本就很有難度,但身為「外人」也有意想不到的好處。無論是以外商的身分吸引當地人才,建立有影響力的連結提升可信度,或是打造策略聯盟與當地企業互惠成長,只要以細膩的方法善用外來者身分,就能取得競爭優勢。
驊昱工業是擁有40多年歷史的金屬沖壓零件製造商。美商史多利是驊昱的長期客戶,占營收的40%,然而,史多利決定將其台灣組裝廠出售給台商大欣科技,而大欣要求驊昱將產線移轉至中國,以便在中國交貨。驊昱總經理張振皓因此陷入兩難:是否應該跟隨大客戶,將生產重心移往中國?還是留在台灣,尋找新的業務來源?
DLocal是一家上市的支付處理公司,致力於讓新興消費者跨越數位鴻溝,能支付數位產品與服務的費用。目前已經成功串連全球40個國家、數十億新興消費者,它們是如何做到的?
全球化正在迎來新時代。地緣政治競爭、供應鏈脆弱,以及國家主義興起,都代表企業必須重新思考全球化策略。本文提出8個問題,幫助經理人審視自家供應鏈弱點、思考如何讓生產區域化、修正核心差異化策略等等。儘管面臨挑戰,在中國保有一席之地仍至關重要。
台灣伺服器與電腦機殼產業的領航者勤誠興業,嘉義廠房經歷了從建廠初期高流動率,到如今穩定建立一個深刻認同企業價值觀的年輕團隊。創辦人陳美琪怎麼讓「人才供應鏈」成為企業更強韌的基石?
MANAGING YOURSEL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COMMUNICATION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