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夠在一個市場取得競爭優勢,但能否轉移、拓展到下一個市場呢?本文作者身為華頓商學院的全球研究員,與世界各地的多國籍公司高階主管,總共進行了一百多次訪談,從中發現有三大要素,左右了一間公司是否能夠將其競爭優勢帶往其他市場;以及若是無法轉移,有何因應做法。
【#38-5】本集來賓:歐萊德創辦人 葛望平
許多平台企業仰賴網絡效應來成長,但若要推向國際,其他地理區域的顧客可能並不接受同一套策略。具體來說,平台公司在追求國際成長時應該考慮三大關鍵領域。
古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表達將士在遠征的第一線應有足夠的自主權,及時分析戰情調整策略,在某種程度上不受君王掌控。商場如戰場,拓展全球業務的領導人,與海外事業團隊的負責人之間,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果過度掌控,怕延宕時機、阻礙效率;若過度放鬆,又擔心他們與母公司脫鉤,帶來品管問題、制度問題等等。在放與不放之間,領導人拿捏的界線何在?
【#9-4】隨著世代變遷,落實ESG的理念已深耕於各領導人心中,但這麼多家公司皆致力於ESG,要如何善用ESG,為公司創造更多且更長遠的價值?
【#9-2】聯合利華前執行長保羅波曼(Paul Polman)任職期間,連續11年,永續發展專家都把這間公司評為全球第一。
數位破壞來得太快,既有企業只能原地等死?其實真相沒有你想的這麼可怕!《財星》500大企業中,八成都是經營25年以上的資深品牌。成熟企業聚焦長期的經營眼光,加上與利害關係人的深厚連結,還有更多競爭優勢,都能與科技新勢力一較高下!
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於2015年的聯合國大會公布,總共17條,旨在2030年要「消除世界各地一切形式的貧困」。近幾年,台灣企業愈發重視落實ESG,「永續發展目標」也成為企業主參照依循的重要指標。本文帶領導人了解,一間企業究竟為什麼要重視「永續發展目標」?並舉出三間公司的作為,以為全球表率。
這幾年,行銷長的地位似乎岌岌可危,不但受到許多約束,甚至許多全球性企業都取消了行銷長一職;然而根據研究,只要管理得當,行銷長對全球業務的成長,其實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但這一點,許多領導人仍未知曉……
還記得今年有一艘貨輪卡在蘇伊士運河上,造成全球「大排長榮」嗎?跟那場因為天氣導致的意外相比,新冠疫情造成的物流混亂,對於全球供應鏈來說,才是更大的挑戰。以美國來說,洛杉磯和長灘的兩大港口目前都嚴重堵塞,美國政府已經在考慮要對「大塞港」的問題祭出罰款...... 若管理者再不對既有的策略進行改變,情況將是雪上加霜。
走進中國的肯德基,你會看到販售油條跟稀飯;各大精品品牌,會在農曆年節推出紅色系的中國限定商品;Airbnb特地取了十分中國味的名字「愛彼迎」。外國企業為了吃下中國市場大餅,配合中國特色,紛紛嘗試「接地氣」,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讓旗下商品在地化。然而這個策略不見得一定奏效,甚至可能弄巧成拙;成功與否的界線該如何判斷?
MANAGING YOURSEL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ADERSHIP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