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和分紅(或獎金)是人才管理的重中之重,可惜只有極少數老闆和主管,能用心又有效地做好這件事。很多主管只是為分配而分配,他們也可能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往往只把重點放在「給多少」,其實「怎麼給」比「給多少」更重要。這就像請客送禮,除了請什麼?送什麼?送多少?更重要是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用心和重視。
罷工、缺工、行政效率不彰等都是人製造出來的問題,領導者若有心,就一定能找出解決的辦法。
創新不只需要「自由」,還需要「限制」?
走進宗瑋工業的廠房,會以為自己身處高科技的研發中心。現任董事長林健祥,30年前接手家中虧損連連的塑膠工廠,放下博士光環從頭打拚。他雖身處傳統產業,卻心懷追求創新的研發精神,讓他獲得無數國外大品牌的信賴,在塑膠業中異軍突起。
吳敏求身為旺宏領導人,曾歷經挫敗,卻又帶領著團隊站起來,成為全球最大唯讀記憶體及NOR型快閃記憶體供應商。而要成就這傳奇般的故事,吳敏求的智謀是不可或缺的。
數位轉型已是時下企業必知的理念之一,因此《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順應趨勢,於2021年攜手SAP,偕同舉辦「數位轉型鼎革獎」。
針對企業界應如何演變發展,百事公司前執行長盧英德指出,我們需要不斷實驗,去了解工作和職場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而在我們關心彈性工作的同時,似乎沒有考慮到必須在現場工作的一線工作者與必要工作者,他們被忽視的權力。本文為訪談摘要。
身為一名創業家,多少會遇到需要說服他人、爭取他人協助的時候,而為了順利地達成目標,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誇大一點說詞,或是掩蓋某些事實,就是創業的必經之路,不過真的是如此嗎?
2019年,共享辦公室新創WeWork上市失敗。
隨著社會愈發接受多元化,我們也愈容易遇到各方觀點都與自己迥然不同,甚至極端差異的人,衝突發生的機率也隨之升高。然而衝突並非只會帶來負面的結果,只要管理得當,領導人可以將針鋒相對的爭執,化做迸發創新的火花。
哥倫比亞商學院喬納森.尼(Jonathan Knee)不僅是教授,也長期擔任投資銀行家,專精媒體和科技產業。他接受《哈佛商業評論》資深編輯艾莉森.比爾德(Alison Beard)的專訪,分析大型科技公司的強項和弱點,以及它們可以用來自衛的策略。
LEADERSHI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