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接任寶僑公司執行長的賴夫利,成功帶領公司度過重重危機。他領悟出不管景氣好壞,執行長必須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商機,而且有四大核心職責是別人無法代勞的,包括以消費者為中心、界定事業領域、兼顧長期發展與短期利益,以及形塑價值觀。
拜當前的信用危機之賜,企業都忙著到處張羅現金。其實,這個時候正好可以冷靜而仔細地檢視流動資金的管理方式。作者認為,只要改正六個常犯的錯誤,就會發現:若能妥善、有效地管理運用,公司內部的資金就不虞匱乏。
制定策略要有綜觀全局的視野,所以管理高層就不必理會無關宏旨的細節?其實不然,只看部門或地區別的整體營收和成長,容易誤導經理人的判斷。唯有用「精細觀點」看績效,才能發現最有希望和最沒希望的機會在哪裡。
有作為的領導人都懂得虛心學習,接受批評。因此,如果你身為領導變革的主管,遇到員工對變革頗多批評,甚至充滿抗拒時,應把它當成一種意見回饋。更重要的,是運用本文提供的五種方法,適時回應,作為推動變革的參考。
不景氣當中,許多人自願或被迫成為非全職工作者,非全職的工作者,一定會被邊緣化,在職場競爭中敗下陣來嗎?其實不然,有許多為顧及家庭及生活問題而選擇非全職的專業人士,已經找出自己與組織雙贏的法則。
緊張的談判馬不停蹄進行了三個小時,沒有結束的跡象。如果把上下班坐車的時間也算進去,你一整天大概坐了12個小時,幾乎沒有機會起來走動。 久坐不動,會讓人雙腿的靜脈深部形成血栓,也就是「深部靜脈栓塞」(deep-vein thrombosis,DVT;譯注:因深部靜脈的血液回流不良,而產生患肢腫脹等症狀)。
身處變化莫測的商業環境,應變能力很重要。如果顛覆性變化造成市場法則巨變,企業面臨的挑戰更大,甚至必須建立新能力。大型公司對變化的因應能力,似乎總是不如小公司靈活。作者認為,大企業經理人必須認清自家公司的強項與弱點,才能擬定有效的因應做法。
不景氣延續多時,企業裁員、關廠的事時有所聞。 身為必須執行這項決策的主管,也許為了展現明快與魄力, 會有一些不近人情的做法,結果反而造成許多後遺症。 因此,即使必須叫人走路,也要多為員工、顧客和供應商著想。
不同於已開發國家,新興市場企業進行跨國併購時, 是想取得原本沒有的能力,像是運用科技和品牌資產, 以及運用新商業模式和創新技巧等。它們手握大筆現金, 追求併購行動的價值,讓自己朝國際一流企業的目標大步邁進。
很多企業家似乎一遇到突發狀況就僵住了,面對不確定、害怕失敗、缺乏信任等狀況,顯得不知所措。在當前的經濟情勢下,按兵不動雖然可以理解,卻缺乏遠見。勇於面對恐懼、掙脫困境的人,才能超越躊躇不前的競爭對手,掌握優勢。我們研究在不確定時代的領導人如何勝出,發現以下四種技巧可以幫助你和員工及公司再度展開行動。
像醫院這樣讓許多人恐懼的機構,似乎不是零售業者想開店的地方,但企業在醫院大廳設門市,或許可以和消費者建立情感聯繫。
全球性公司常要求員工提交業務報告,然而,這些報告往往不太受同仁注意,因此沒什麼效用。但有一些方法,可讓這些內部報告達到原本的目的:成為有效的知識移轉工具。世界銀行集團(World Bank Group) 的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Finance Corporation, IFC)推行了一項很成功的「聰明學習計畫」(SmartLessons)。
艾格西才剛接下軟體業巨擘思愛普(SAP)的高階職位不久,就決定重拾創業熱情,成立一個由創投基金資助的計畫,打算終止全球對石油的依賴,不再以石油作為運輸燃料。艾格西現年四十歲,他的全球視野備受各界矚目:他的樂土公司(Better Place)已募集到兩億美元上以的資金,並和以色列、丹麥、澳洲、夏威夷、加州、安大略省等地的政府達成協議,建設電池交換站與充電站,支援電動車的普及運用。雷諾日產聯 盟(Renault-Nissan)預計將在2011年全力生產電動車。
合約的目的,是為了強化信任與降低風險。可惜的是,合約如過於詳細或僵化,或訊息不夠明確,反而可能使原本有意靠合約來避免的問題更加惡化。目前企業界最欠缺的就是信任,此時經理人更不能犯這些錯誤。 要彼此信任,雙方都必須認為對方是有道德與善意的。過於詳細的合約,把雙方所有可能的互動方式都列入合約中,會阻礙雙方自然展現善意,反倒損及彼此的信任。
2007年底,英國公務員遺失兩片電腦光碟,內含約2,500萬居民的個人與銀行資料,據估計,這些資訊的黑市價值高達25億美元。2008年初,丹麥一家外包資料中心的系統故障,中斷客戶的營運,包括一家大銀行的提款機斷線,也中斷全國各地的牛奶運送。去年9月,網路斷線中斷了倫敦證交所的交易,那天原本可能是全年數一數二的熱絡交易日。
在金融風暴下,現金為王,企業忙著削減成本,擠出現金。此時企業對銷售人員的要求,往往是衝刺營收,而非撙節成本。但其實,只要有效改革銷售部門傳統的管理和績效獎勵方式,同樣也能讓企業取得更多營運資金,甚至轉化為利潤。
金融海嘯讓許多歐美企業受創嚴重,為有意擴大全球化布局的台灣企業提供不少併購機會,但跨國併購過程複雜,失敗機率向來很高,台灣企業跨國進行較大規模併購時,更少有成功例子。 不過,全球電源供應器龍頭大廠台達電子,在2003年利用網路泡沫化之後的產業低潮,進行台達第一樁跨國大型併購案,則是少數的成功案例。
2003年,全球電源供應器龍頭大廠台達電子,收購歐洲通訊電源第二大廠AES,改名為DES。台達因此順利進入高階通訊電源系統市場和歐洲市場,達成併購的策略性目標。但是,原本DES在全球有19個利潤中心,全都宣稱有獲利,公司整體卻虧損。經過台達四、五年的整頓,DES終於在2007年轉虧為盈,成為台灣企業進行大型併購的少數成功案例。(見〈贏得被併購公司認同〉一文)。
奇技公司的明星業務員諾克斯,用放長線釣大魚的方式, 突破強硬客戶的心防,完成不可能的交易任務。然而, 在看似立下大功的背後,他的做法卻引發了欺瞞客戶的爭議。 於是,公司不僅不打算獎勵他,還準備要嚴懲......
書名:《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 作者:孫震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時間:2009年3月20日 孫校長這本新書,探討企業倫理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問題,寫作時間跨越金融海嘯爆發之前到經濟衰退開始之後,全書兼有事前的預言和事後的反思。海嘯之前,孫校長就斷言,嚴厲的沙賓法(Sarbanes-Oxley Act, 2002)不能防止企業作弊。海嘯之後,他更痛斥「太多人做了太多『太超過』的事,結果釀成大禍」。
書名:《贏在軟實力──華人企業領袖的二十堂課》 作者:馬英九等二十人 主編:王力行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時間:2009年3月26日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