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前副總編輯。
在以中高階產品為主的市場中,低價品牌往往能夠另闢蹊徑,趁領導品牌無心經營低階市場的機會崛起。高價品牌是否該推出平價的「打手品牌」加以阻絕?低價品牌如何趁勝追擊,而不只是曇花一現?
當台灣許多企業和大集團,都鎖定政府要優先發展的太陽能光電和LED(發光二極體)照明產業,摩拳擦掌、準備投入之際,台達電子早已默默在節能、新能源和儲能領域,進行全方位的布局。「不當快老二,要當創新者」,是台達採取的競爭策略,做法則是從核心優勢延伸,進行擴散卻關連性的整合。
金融海嘯過後,全球更積極推動環保節能,企圖藉此重振經濟、開發新商機,如何順勢搭上這一波永續列車,成了台灣企業近來密切關注與投資布局的焦點。綜合來看,台灣企業的永續創新,大致有三種形態:第一種是在生產或服務過程節能減廢,降低生產成本與碳排放。第二種是建立綠色供應鏈,讓生產出來的產品能符合日益嚴格的國際環保法規,商品具備綠色生產概念。第三種是延伸既有的產業基礎和能力,結合能源科技,進行整合與創新,也是台灣企業目前較易在綠色經濟中卡位的方式。
專訪台灣無印良品總經理王文欣 2008年,全球經濟劇烈起伏,日本無印良品(MUJI)卻大步跨入新市場,先後在羅馬、紐約、土耳其及北京開出新據點,而且它簡約平實風格的商品,在歐、亞等地都相當受到消費者歡迎。
專訪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 共議式決策模式形成由下而上、主動創新的文化,所以在不景氣時能快速回應變化,穩住業績。
專訪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 台灣產業如何引爆策略性關鍵變化?如何透過策略性關鍵變化,迅速調整產業模式?以下是朱敬一的專訪內容摘要。
國際化人才不足,一直是台灣企業最大的隱憂,尤其是策略性的高階關鍵人才,需要高度的組織適配性,不是僅靠外部挖角即可解決。如何大膽提供舞台,培養符合組織發展策略需求的關鍵人才,並營造多元的組織文化,讓全球人才為企業所用,是台灣企業現階段的重大挑戰。
在金融風暴下,現金為王,企業忙著削減成本,擠出現金。此時企業對銷售人員的要求,往往是衝刺營收,而非撙節成本。但其實,只要有效改革銷售部門傳統的管理和績效獎勵方式,同樣也能讓企業取得更多營運資金,甚至轉化為利潤。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