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活發生劇變,你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夠「適應」現實?面對變幻莫測的世界,牛津大學心理學權威伊蓮.福克斯(Elaine Fox)建議我們培養「心適力」,重拾停滯已久的心理靈活性,讓自己能隨時準確覺察情緒,在人生的賽局中永遠保持顛峰狀態。
《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總編輯殷阿笛(Adi Ignatius)本次受邀至2021第19屆遠見高峰會進行主題演說,用三個面向:資本主義角色進化/產業期待、執行長角色轉變、工作本質改變,探討疫情下的管理趨勢。
美國的中階市場,大約占私部門國內生產毛額和就業人數的三分之一。如果這些中型企業自成一國,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然而在疫情中,中階市場承擔巨大壓力,不過根據調查資料顯示,比起大型與小型企業,中階市場的表現是最好的,最具復原力。然而許多中型企業的領導人,並沒有認知到這點,因此還未能發揮更多的市場能量,如果能即刻採取措施,就能獲得優勢。
台灣防疫進入2.0階段,戰略思維要調整為疫情維持可控、民生運作逐步復甦,而政府要如何協助產業復甦、企業加速復工、擴大經濟重建,更是需要多面向考量與討論。
與顧客保持良好的人性化互動,是中型企業銷售人員的優勢,但在沒辦法面對面互動的疫情時代,該如何繼續維持顧客關係?削價競爭,無法與資源更豐富的大型企業抗衡,但中型企業仍有致勝法門。隨著消費者愈來愈習慣使用數位科技,中型企業也應善用這點,使顧客關係更緊密、更節省成本,並擴大業務的地理範圍。這不是疫情下的權宜之計,哪怕疫情過後,這種新銷售方式也會成為常態。
在疫情爆發初期,有一派觀點認為,某個治療HIV患者的藥物,也能用於醫治新冠肺炎,導致許多機構向嬌生公司大量下單。訂單激增原本是好消息,但對治療新冠病情的需求如果過多,恐怕會影響原本給HIV患者的供藥量。這有點類似經典的列車難題,不管選擇哪一邊,都會面對道德困境。嬌生的醫療長在當時必須面對這項兩難抉擇,她會怎麼做呢?
老天真的待台灣不薄,接連幾週的乾旱缺水,就在最緊要關頭,中南部降下豪大雨,雖然未必能自此高枕無憂,但至少暫時舒緩了眼前的緊繃情勢。
我們正在面對前所未見的不確定情況,似乎所有事情都難以掌握,可取得的數據資料也極為有限,讓我們難以做出決策。一個簡單的四步驟流程,可用來處理並解決不明確的問題:先確認手上的數據是顯著數據、背景數據或模式化數據;排除認知偏誤;翻轉問題,尋找你真正需要知道的關鍵核心;提出正確的問題來尋求答案,讓我們能更自信地在不確定中做出決定。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人們不禁感到恐慌,擔心經濟會如同2008年金融海嘯一般,受到深刻重擊,不會太快恢復;但就事實來看,美國的經濟並沒有如預期般遭到破壞性的打擊,而且已出現強勁回升。然而,這股復甦力道如果要持續,需要哪些條件?企業領導人又可以從中得到什麼啟示,帶領公司跟隨這波復甦,持續蓬勃發展?
艾歷克斯對自己領導的巨型房地產開發案信心滿滿,長駐異地,投入六年心血,卻遭遇新冠疫情衝擊。他應該接受合資伙伴的建議, 出售專案?或是咬牙等待疫情過去?
新冠疫情推動企業加速數位轉型,而數位轉型的重點,並不在於採購精良的技術,而是投資能與時俱進的人才。本文點出幾項重點,協助企業培養不會過時的頂尖員工,包括:能讓技術發揮作用的人才;擁有彈性與敏捷性等軟技能;可發揮影響力的領導人才;有能力詮釋數據,並據以行動;能推動緩慢成功或快速失敗,來尋找解決方法。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