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比快時尚更強調快速、便宜的「即時時尚」(instant fashion)搶占市場,特別吸引Z世代消費者;這其中尤以Shein為代表。但在亮眼的營業額與商業模式背後,卻暗藏諸多對社會與環境的危害,值得我們關注。
Kshore是一家中國家電製造商,客戶包括美國零售商龍頭沃爾瑪。鑒於疫情的影響與地緣政治愈趨緊張,執行長劉雲答應跨國客戶,要將供應鏈分散到更多地方。為了兌現承諾,劉雲考慮離北美市場最接近的墨西哥,但這裡真的是最佳選擇嗎?
提到工會之類的勞工團體,公司領導人經常會站在對抗的立場,但這多年來行之有效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當今社會更在乎公司是否關心勞工的權利,領導人需要全新的應對之道。
沃爾瑪旗下的零售商「山姆會員商店」,從2019年6月開始推行一系列改造人員工作內容的變革措施,包括在工作流程中推行新技術,以及給員工加薪。他們的高階領導人為何會有這樣的考量與決策?又是如何執行的?
低薪、工作條件差的「壞工作」,是勞動力市場裡的必要之惡嗎?許多領導人認為自己很為難,客觀來說有太多無法提供一份「好工作」的無奈,但這些或許都只是嚴重的誤解。
餐飲業服務生、清潔工、外送員……這些在第一線奔波的低薪族群,從未受到公司高階主管應有的重視。你還覺得這些基層員工對公司的營運無關緊要嗎?小心輕忽釀成大損失……
你是富有還是貧困?相信多數人都覺得自己「還可以」或「算小康」,也就是說,除非你是超級富豪或領取中低收入補助,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自己屬於「中間階層」。但如果你仔細審視「中間階層」,會發現其中組成並沒有這麼簡單……
《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總編輯殷阿笛(Adi Ignatius)主持的「工作的新世界」來到第二集,受訪者是百事公司前執行長盧英德。她在任內提出「有目的性的績效」,也就是一間企業把對社會的貢獻,根植於它的核心商業模式裡。如今她已卸任,但仍心懷對這個世界諸多方面的良善立意,她希望這些思考能產生風行草偃的力量。
台灣防疫進入2.0階段,戰略思維要調整為疫情維持可控、民生運作逐步復甦,而政府要如何協助產業復甦、企業加速復工、擴大經濟重建,更是需要多面向考量與討論。
擔心具備新興技能的人才不足,公司的應對方式是投入人才爭奪戰,也就是花大錢購買或私下搶人才,而不是從內部培育人才。許多公司寧可花數十億美元挖角,卻不願投資訓練他們現有的員工,每位員工的訓練支出,仍只占雇用成本的一小部分。這麼做不僅會傷害勞動市場,還會傷害組織。可以說,投資員工才是對公司有利的做法。
如果企業能更妥善追蹤人力資本的價值,員工也將有更好的生活。企業應該像公布資本支出一樣,公布在訓練方面的投資。這樣的資訊揭露也會鼓勵企業投資自家員工,並向股東溝通,說明會計師雖然要求把訓練支出列為費用,但主管把它視為對自家公司最寶貴資產的長期投資。
MANAGING YOURSEL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ADERSHIP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