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行銷學講座教授,也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新興市場研究所(INSEAD Emerging Markets Institute)傑出學術研究員。
在經濟衰退時削減行銷預算,似乎是一種直覺反應,但其實是飲鴆止渴。根據研究,在此時增加行銷預算的企業,反而可以逆勢成長。在經濟衰退剛過中點而邁向復甦時,也適合推出集中資金研發的新商品。此外,依據客觀條件與所在區域的局勢,重新分配行銷預算,也會獲得成功。現在不是停止花錢的時候,而是改變花錢方式的時候。
新興市場企業正藉著向海外僑民行銷,來建立自己的國際品牌。執行這種策略的關鍵,在於鎖定適當類別的移民。其中,堅持母國身分認同的族裔,以及游走在母國與移居國文化之間的雙文化者,是這些企業策略最得力的推手。
隨著新興市場爆炸性的成長,多國籍公司無不爭相搶進。不過,想成為新興市場贏家,除了把與顧客接觸的營運活動在地化,還需要更多作為。本文提出「T型國家組織」這個全新結構,試圖在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取得致勝先機。
當你是業界的領導品牌,是否就可以高枕無憂、屹立不搖?實際上,很多挑戰都是突如其來的,你無法預知對自家公司的衝擊會有多大。因此,當某個小型競爭對手把砲口對準你時,別輕忽,請開始思考該採取什麼行動。
一群新型歐洲折扣商店,瞄準全球零售商。在「聰明消費」的趨勢下,這群折扣商店甚至威脅到品牌商品的生存。但只要揮別對折扣商品的五大誤解,再加上因應這股消費風潮的五大措施,品牌商品與折扣商店是可以互利互惠的。
不同於已開發國家,新興市場企業進行跨國併購時, 是想取得原本沒有的能力,像是運用科技和品牌資產, 以及運用新商業模式和創新技巧等。它們手握大筆現金, 追求併購行動的價值,讓自己朝國際一流企業的目標大步邁進。
雖然在通路中,一些強勢的公司有能力且經常運用其勢力強迫較弱的一方就範,但運用大欺小或恐懼訴求究竟是不是經營這種關係的最有效方式?互信是否能為雙方帶來較大的利益?
面對低成本的競爭對手,企業只有三種選擇:攻擊、忐忑不安地與對手共處,或是乾脆自己也轉型靠低成本來競爭。 這三種做法都不容易,不過,你可以運用正確的架構,來研究哪種策略最可能奏效。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