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頓商學院史耐德創業研究中心(Sol C. Snider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 Center)學術主任,以及創新與創業講座教授。
本文以一家藥廠成功推動創新為例,說明一套工具,可用以評估運用什麼方式,讓每一個利害關係人都能接受你的創新構想。這套工具引導出包含六個步驟的流程,可協助任何產業的生態系統,順利引進並啟動創新。
一個組織如果要有大規模、永續性的成長,就必須善用和結合不同部門或領域的知識。本文說明一種流程,可協助經理人確認公司擁有哪些知識資產,並描繪和利用公司這些最重要的策略資產,以創造價值。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大環境中,要開創一番事業,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如果還想要對社會有所貢獻,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本文提出了五項準則,幫助所有充滿理想的創業家,打造對社會有益,公司也能獲利的新事業。
儘管在前一陣子,消費者的信心好像提升不少,市場景氣也頗有復甦的態勢。但目前財務困頓的消費者愈來愈多,使用信用貸款的情況也隨之增多,當然,用完額度的消費者也不在少數。公司應該試著算算因而承受的風險程度。
很多企業家似乎一遇到突發狀況就僵住了,面對不確定、害怕失敗、缺乏信任等狀況,顯得不知所措。在當前的經濟情勢下,按兵不動雖然可以理解,卻缺乏遠見。勇於面對恐懼、掙脫困境的人,才能超越躊躇不前的競爭對手,掌握優勢。我們研究在不確定時代的領導人如何勝出,發現以下四種技巧可以幫助你和員工及公司再度展開行動。
企業應充分利用景氣低迷的大好機會,找出競爭對手無法辨識的客戶需求,並設法滿足這項新崛起的需求。
大企業執行長總是抱怨,公司要有機成長很難。因此,往往想盡辦法擴充業務領域,以追求更大獲利。其實,執行長都忽略了眼前豐富的金礦,也就是既有的廣大顧客群,只要懂得發掘這座金礦的無限潛力,就能發揮最大的競爭力。
大多數賺錢的策略,是以有別於同行的特色為基礎:提供顧客喜愛、可是競爭對手沒有的東西。但是,大部分公司在試圖與同行有所區分時,卻只全心灌注於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事實上,企業在與顧客接觸的每一點,都有機會建立自己的差異性:從顧客體認自己需要某種產品或服務開始,一直到他們不再想要這種東西,並決定予以丟棄為止。我們相信,企業只要打開視野,用創造性的思維全盤審視顧客對某種產品或服務的整個經驗,也就是思索我們所謂的「消費鏈」,將能夠發掘機會,讓自己的產品或服務發揮連企業本 身和競爭對手都意想不到的作用。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