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其他主要國家正在對科技巨擘展開反托拉斯行動,微軟收購動視、Google搜尋業務,都逃不過監管機關的訴訟。政府到底如何看待訴訟策略?而企業在面對監管機關經過精算而提出的訴訟,又該如何應對?本文有詳細的說明。
培爾公司在個人電腦相關電源產品與零組件的市占率已達前三名,不易有發展空間。為持續擴大業務,公司有意進入醫療電源產業,但跨入門檻高。執行長劉宇碩正在考慮:應直接併購一家美國企業較好,還是交由公司內部的技術專才自主研發?
最近一項研究,為了調查管理實務對重要營運的成果,如併購和財務績效,到底會有什麼影響,於是對35,000家製造工廠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兩種趨勢:管理實務結構化程度較高的工廠,收購結構化程度較低的工廠的機率較高;被收購的工廠開始採用收購方的管理實務,因而帶來強健而正向的經營成果。由此可見,即使沒有併購案來催化各項改善,建立更結構化的管理實務,都有助於提升價值。
有著「晶圓女王」稱號的徐秀蘭,藉由多次併購,讓環球晶圓成為母集團裡最賺錢的金雞母。耀眼的成績單背後,是每天堅持凌晨就起床、數十年如一日的毅力與專注力。面對排到2024年的踴躍訂單,徐秀蘭心中還有更壯大的理想藍圖……
創投業者向來是成功新創公司的重要資金來源,但他們的運作與獲利方法,卻鮮為人知。創業者如何順利獲得創投青睞?希望參與創投產業的人,又該注意什麼?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及賀錦麗承諾,要讓分裂的美國團結起來。本文作者長期研究企業併購,認為權力的和平交接並非易事。她舉出亞洲某銀行正向的併購案例,指出併購方的銀行,如何逐步取得被併購方的支持與共識,最終建立一個團結的團隊。她也指出,跨越分歧的領導人強調身分認同、包容、投資三要項,希望拜登及賀錦麗用行動實現承諾。
要關注的重點是:企業如何回應科技的力量,還有氣候變遷的威脅?有些大型交易案其實是延續過去的做法。另外,有些類型的交易案不再發生,也很值得關注。例如,過去一年來,有些新作為是針對遏制科技業成長而來的。這些努力雖然不見得有結果,卻會對那些大型科技公司造成壓力,因此他們暫時避開了大型收購案。
台灣企業面對全球競爭、產業轉型與升級,以及該如何永續成長發展的難題時,應該也把併購納入企業的策略選項,而非固守舊有模式。成功的併購就像成長的催化劑,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使企業得以化蛹成蝶。併購並不遙不可及,惟需轉化決策思維,審慎評估衡量效益與風險後,果斷的執行。本導讀解析台灣企業與環境所面臨的問題,整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六篇文章,從併購的動機、方法、整合、案例,提供一套完整的架構,引導讀者閱讀這些文章,以更廣的思維重新定位成長策略。
企業在面臨成長、轉型的挑戰時,可以藉由併購手段達成策略目標。台灣企業實際運用併購作為企業成長工具者仍屬少數。本導讀彙整《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幾篇文章,以系統性方式解構併購盲點及併購流程實務上的重大議題,協助讀者對併購有宏觀性的理解,進而接受並成功運用併購手段,包含併購流程與交易進行方式、可能發生的問題與過程中須特別關注的事項,以及如何事前降低交易風險、從而成功運用併購手段達成企業成長與轉型之策略目標。
要成功併購,盧明光提出三個方法:知己知彼、吸取經驗、重視後續整合。
在國際化的趨勢下,跨國的企業整併不可避免,以近年的發展來看,有愈來愈多的台灣企業,也慢慢願意接受以這種模式,促成未來公司的成長,或是做為轉型的動力。
EMPLOYEE RETENTI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ADERSHIP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