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是企業存在的意義。領導人必須自問: 如果今天世界上沒有你這家企業,會造成任何差別嗎? 然而,今天的獨特競爭優勢,不可能永遠固定不變。 因此,執行長必須靈活管理策略,才能為公司定位,並決定未來的路。
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於1979年在《哈佛商業評論》文章中首次提出「五力分析」,這是用來定義出一個市場吸引力高低程度的架構。波特把他獨特而嚴謹的經濟研究方法,應用到公司、區域、國家、健康照護和慈善事業領域的研究上。2008年,波特在同僚協助下,重新確認、擴充當年那篇經典文章,加入更新的資料,並對外界的某些誤解提出說明。他也為使用「波特的競爭五力」架構的人,提供實用的指引,並且更深入說明,在當前的環境下,這個架構對策略有何意義。
專業服務公司在規模擴大後,開始朝企業化發展。 結果,忙著賺錢,卻忽視了人才培養。 專業人才覺得自己只能遵守規範,缺乏揮灑空間。 這樣疏離的氣氛,長期下來,對公司發展是有害的。 因此,該是恢復「輔導文化」的時候了。
在併購業界,論資歷和層級,很少人比得上拉札德集團執行長布魯斯.華瑟史坦。 他從事併購工作三十年,促成數以千計的交易案。 這樣的成功,除了聰明才智外,還有什麼?專訪中,他說明如何從人才、企業和產業發掘價值。
企業要獲利,必須靠財務分析工具把關,才不致入不敷出,無法營運。 然而,過分依賴這些工具導出的數字,反而無法放手追求未來的商機,阻斷公司的創新。 企業要如何在眼前獲利和長遠發展間取捨,才能真正「基業長青」?
策略要成功執行,取決於兩件事:必須了解策略和營運之間的關係,也懂得在管理週期的每個階段應該要運用什麼工具。 唯有如此,才不會困在短期的銷售數字上,以致無法把目光放遠,看到真正能讓企業長長久久的策略問題。
什麼樣的企業,會以兼善天下為己任? 沒有官樣文章,不只追求利潤,甚至出現改變世界的利他行為!.....這樣的轉變,可能嗎? 事實上,「價值觀」讓企業從賺錢機器變成有人情味的社群,不僅對社會有益,更是成功的關鍵。
古今中外的領導人,一直都面臨這樣的問題:究竟該以愛服人,還是以權威懾人? 這看起來是個兩難的抉擇,卻不盡然如此。其實,只要懂得適時調整,並展現真誠的一面,即使是專制的老闆,也可以極受愛戴。
更優越的科技出現時,舊科技通常並不會就此消失;相反地,舊科技的功能往往會突飛猛進,因而延長了壽命,並減緩新科技推廣的速度。在蒸汽動力船發明後,帆船就遇到過這種狀況。
受到低成本競爭對手節節進逼的公司,或許可以從丹麥一家高級垃圾桶與給皂機製造商得到一點啟發。 全球化已進一步侵蝕已開發國家的獲利,因此,運用低成本地區勞力的品牌,最後可能比那些來自已開發世界的品牌,多了一項難以超越的優勢。歐洲、美國與日本的消費性產品公司會需要改採不同的商業模式。其中一種就是以高利潤銷售設計佳、製作精良的產品,而結果也非常成功;但這種策略絕不簡單。要正確執行這種模式,公司與產品都要創造我所說的「美學一致性」(aesthetic coherence)。
科技的快速變革,使企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因此常有人建議,企業要檢視產品組合,淘汰無法獲利的產品,因為每一種產品都應該自負盈虧。但現在這句話可能適得其反。更廣泛的產品組合,往往可以使公司獲得更多價值,就算某些產品一時之間尚未獲利也無妨。
現在,避險基金比以前更可能要求表現不佳的經理人改變公司策略方向。但是,高階主管不見得要遵從這些要求。我們的研究顯示,平均而言,因應積極行動派(activist)股東而改變策略的公司,股價表現並不會優於大盤,除非這家公司被收購,那就另當別論。
聽別人提出你從未想過的論點,可強化自己的道德思考技巧,也能在團體內創造一種強而有力的連結。
能夠善用合作來創新的公司,在其他許多方面也會表現得很好。例如,這類公司知道如何透過合作來提高營收與利潤,也會調整組織架構,以便能夠與合作伙伴有效共事。許多人還不了解的是,這些公司投入了多少時間與心力,以加強合作能力。
上市公司的經理人與外界溝通財務訊息時,常會低估新聞媒體的功能;這一點其實對他們不利。華頓商學院(Wharton)的布萊恩.布席(Brian J. Bushee)和我,收集了超過兩百家在那斯達克(Nasdaq)或其他店頭市場交易的公司資料,發現大多數中小企業很難納入分析師的分析範圍。不過,獲得媒體報導比爭取分析師的關注更容易。問題在於,許多財務主管並不了解運用媒體的重要性。
波特的五力分析,從策略理論的演進來看,對實務界的最大幫助,在於提供一個很好的外部環境分析架構。以前大家分析環境在架構上較弱,通常只能用SWOT等工具,也不很確定要分析哪些因素。
管理,不只是做好當前的工作,更要為組織建立一個因應環境變化的「持續創新系統」。 而最終的目的,是要走向一個自由與紀律可以並存、不需要管理的管理!不管在管理創新或是策略落實上,這都是以人為本的最高境界。
哈佛商學院高階主管課程上,教授提問: ■ 假如你的公司關門了,會影響到誰?為什麼? ■ 哪些顧客會最懷念你們公司,為什麼? ■ 要多久,才會有另一家公司來遞補這個空缺?
艾倫.威爾森在事業上有許多選擇: 他可以待在大企業發展,或是去當避險基金操盤人,賺進大把鈔票;然而,儘管有能力飛黃騰達,他的心裡卻藏著另一番雄心壯志,就是成為社會企業家,進而發揮影響力,改變這個世界。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