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台灣董事學會理事長。曾在國內、美國與新加坡多所大學任教,並為台大管理學院及長庚管理學院創院院長。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行銷管理、策略管理等。
企業的經營之道,已經由最初的作業層次、策略層次,到如今由於數位技術的進步,進入生態環境的層次。在網路普及的時代,企業該如何保持發展?並與生態圈中的其他利害關係企業共榮?
當代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我們所謂的管理,不過就是讓人們的工作窒礙難行罷了。」長期以來,組織僵化是每個寄望長期發展的企業都會面臨的關卡,但隨著虛擬科技的成熟,我們是否已經得到最佳解方?
當今我們所處的數位時代,因為關鍵要素──「連結」的影響,帶來前所未有的「數位革命」,它克服時空差距,也跨越了產業界線,不僅結合供需,也整合了虛實,連現今企業市值最高的幾家公司,共通點都是在網路上有「連結」的優勢。
在當今世界上,有關企業經營問題的探討,我們幾乎可以大膽地說,莫不和「策略和創新」有關;再進一步說,人們也會發現,它們在實際上都和一家企業的組織形態與其運作有密切關係。因為一家企業的策略和創新,都要透過相應的組織才有實現的可能。
企業存在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企業應承擔其社會責任,己蔚成今日世界上一種主流思想和政治現實。但是在其落實過程中,人們也不斷遭遇到種種複雜而困難的問題,有待解決。
環境不斷變化,組織也必須要改造才能適應變化、尋得創新動能;然而,組織改造失敗率極高。台灣董事學會理事長、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士軍應《哈佛商業評論》之邀,為讀者闡述組織改造效果經常不如預期的原因,並進一步提出,從舊組織結構轉型到創新導向的學習型組織,其中的成敗關鍵。
商業環境劇變,但台灣仍將工業時代的管理思維,套用在知識經濟時代,妨礙了創新,特別是忽視環境變化、主管應親力親為、不願承擔錯誤與風險這些觀念危機,最為嚴重。如何才能突破?董事學會理事長許士軍分享看法。
「效率」與「效果」,前者談「把事情做對」,後者談「做對的事」。這句話人人琅琅上口,然而放在管理實務上,卻知易行難。尤其正在追求轉型升級的台灣企業,常淪為舊式效率管理典範的囚徒,難以真正創新。如何擺脫效率管理迷思?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士軍應《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之邀,以〈為什麼必須分辨「效率」和「效果」〉為題,提出他的見解。以下是精采內容節錄: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