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中,全球經濟陷入低迷,許多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飆升。對於企業來說,這無疑會造成巨大影響,但同時也是學習與成長的機會。本文對過去曾經歷惡性通貨膨脹的國家進行調查,從中總結出了三個重要的教訓。
研究發現,培養一名新人的費用約是其薪資的21%;而流失一名員工所造成的損失,竟高達其年薪的5倍。
哈佛商學院教授暨《哈佛商業評論》文章〈為醫界把脈〉(How to Solve the Cost Crisis in Health Care)的作者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和羅伯.柯普朗(Robert S. Kaplan)說明,為什麼醫療機構必須從正確的衡量方法開始著手。
新冠肺炎不僅導致經濟急遽萎縮,疫情後的新生活將是宅經濟與網路所趨動的「低接觸經濟」。企業面對不確定性以及低接觸消費新常態,應該如何積極思索因應之道?本導讀精選六篇《哈佛商業評論》文章,提供一個整體的思維架構。首先,企業應計算消費者債務風險,評估公司營運面對消費者信貸下降時的脆弱性。風險高的企業除了節省成本,亦可透過降低商業模式的風險,來管理危機。面對低接觸消費的新常態,企業應投資數位能力,進行商業模式的轉軸,快速轉型掌握新商機。
投資人及銀行通常很在意財務報表上的盈餘數字,因為盈餘往往代表公司經營績效,進而影響紅利報酬與職位安定,企業高層主管也重視盈餘表現。理論上,盈餘反映企業的短期經營成果,是已發生交易的財務後果,而股價反映企業的長期價值,是市場對企業未來價值預期的具體反應。這兩者有關係嗎?從盈餘可以看出企業價值嗎?盈餘能代表公司高層主管的績效嗎?《哈佛商業評論》有幾篇文章,可幫助我們審視盈餘的本質及盈餘數字可能造成的迷思,從而了解盈餘、績效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係。
2018年11月8日、12日,吳安妮教授在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舉辦的「AVM掌握大數據、提升企業新收益」管理講堂中,介紹了AVM(作業價值管理)這套企業創新、轉型的最佳工具。四家企業分享了導入AVM的成果。
導入AVM,對明門最大的幫助就在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往公司就是單純地蒐集資料,卻不知怎麼解讀和應用。
以前,日正食品使用ERP(企業資源規畫),只能看出產品的成本,但是AVM包含了業務的服務成本,甚至後勤單位的成本等,讓公司有了改變的機會。
普祺樂從一個土法煉鋼的傳統中小企業,開始運用科技和資訊轉型,創造最大績效。
政大商學院講座教授吳安妮,針對台灣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提出作業價值管理(Activity Value Management, AVM),整合具因果關聯性的資訊,做為管理決策的依據,讓企業不再瞎子摸象,還能透過管理提高獲利。
MANAGING YOURSEL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