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講座教授。編有《公司之資源基礎與演進理論》(Resource-Based and Evolutionary Theories of the Firm),並與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合編《策略︰尋求與確保競爭優勢》(Strategy: Seeking and Secu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她也是美林(Merrill Lynch)旗下數個共同基金的董事。
以資源為基礎的策略觀,自1990年代以來,與波特的競爭策略架構、普哈拉的核心能力理論,共同成為策略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思想鐵三角。 《哈佛商業評論》特選此篇經典文章刊出,提供思考成長策略的另一角度。
策略,是企業存在的意義。領導人必須自問: 如果今天世界上沒有你這家企業,會造成任何差別嗎? 然而,今天的獨特競爭優勢,不可能永遠固定不變。 因此,執行長必須靈活管理策略,才能為公司定位,並決定未來的路。
絕大多數經營多角化事業的公司,充其量不過是所有事業單位的加總而已。雖然經理人對於個別事業單位如何能達成競爭優勢,已經相當精熟;但如何在跨事業單位之間創造出企業優勢,經理人的技能卻仍有待加強。
約在十年前,我們自以為已經對企業策略有足夠的了解。各式各樣的理論如資產組合規畫、經驗曲線、市場策略對獲利之影響(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ies; PIMS)、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五架構力等,為事業單位及企業總部層級的策略,帶來嚴格的紀律與法統。一流公司,如奇異電器(General Electric),因為對策略規畫的價值愈來愈有信心,而投入了許多人力。策略顧問公司也快速擴展,並獲得廣泛認同。然而時至今日,情況卻大不相同,策略規畫者的戰力都消失了,這十年來的亂流將以前的成果一掃而空,在許多戰場上,策略規畫備受砲火攻擊。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