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設計者開發產品時,常依循經過長期驗證的方法,卻難以克服新興市場的諸多限制,或是靈活運用當地提供的自由發揮空間。他們往往受限一些觀念和做法,以致妨礙逆向創新的發展。但只要遵循五項設計原則,就能成功設計突破性的產品。
本文在描述企業五種常見的瓶頸後,舉出一些成功企業的實務做法,說明如何藉由打破常規的策略,一舉突破這些瓶頸。瓶頸一旦突破了,便能藉著完全消除某些開支類別,來大幅降低營運成本,或是因而提高需求水準。
企業與強勢的供應商談判時,必須理解問題、跨部門合作共同處理這個問題、願意跳脫框架思考,以及具備分析能力,以呈現公司的整體狀況,並產生有用的見解。同樣重要的一點,就是決策高層必須投入的,不是戰術行動,而是策略行動。
去年底,索尼影業(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執行長麥可.林頓(Michael Lynton)遇上了「黑天鵝」事件:企業史上最嚴重的駭客攻擊(美國政府說是北韓做的)。林頓只能眼睜睜看著公司的機密資訊外洩,攤在全世界的眼前,那些機密資料包括薪資細節、私人電郵(有些信件嚴詞批評好萊塢頂尖藝人)、未發行的影片。
領導人在談到組織架構、財務成果、對自己職務的看法、時間管理和企業文化時,往往未能清楚解釋他們的真意。若任由這些概念語焉不詳地存在,很可能會替組織帶來一場災難,但若能適度聚焦,卻足以發揮意想不到的槓桿效果。
許多人都讚揚情緒智慧的重要性,甚至生性謙遜的領導人也這麼說。但變革令人畏懼,因此有時候,我們會需要令人畏懼的領導人來驅策。領導人若擁有大膽的政治智慧,便可望發揮創意,激勵部屬做出超越極限的表現。
說故事不但是一種古老的行為,對領導人來說,也是最有效的工具之一。這個訴諸感性的做法,如果運用得宜,可以讓整個組織團結起來,一起追尋共同的願景。因此,領導人必須根據自己面對的情境,來謹慎選擇要講述的故事。
時尚品牌Tommy Hilfiger的服裝風格,洋溢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私立學校氣質,在1990年代快速崛起;後來,美國市場過度飽和,品牌面臨急速衰退。董事長賈林領導私募基金的收購行動,短期內便把事業規模縮小,讓公司得以長期持續成長。
最讓我沮喪的事,就是閱讀與快樂相關的書。為什麼?因為外頭實在已經有太多書,教導人們如何感到快樂了。就像佛雷德利.勒努瓦(Frederic Lenoir)以法文寫作、最近被翻成英文的《哲學: 快樂的指南》(Happiness: A Philosopher's Guide)一書中所述,偉大思想家討論這個主題的時間已超過二千年。但還是沒有任何定論。
危機過後, 監管機構和經理人當然會採取措施, 防止危機再次發生。恩隆(Enron)與世界通訊(WorldCom)爆出大規模的會計詐欺弊案後,美國國會在2002年通過了《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ct),賦予董事和高階主管新的監督職責。
過去十年來,許多公司已根據顧客區隔來重組公司結構, 而非根據產品來重組:約有30%的《財星》五百大企業都已這樣做了,包括英特爾(Intel)、IBM、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等。但由美國理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李菊妍(Ju-Yeon Lee,音譯)領導的研究顯示,這種重組的效益,往往只有在經過幾年的紛擾混亂後才會出現。
許多想成為企業家的人,認為熱情就是邁向成功的途徑。例如,在群眾集資網站,他們爭先恐後強調自己對計畫的熱情勝過別人。在籌款時,這種方法會有效:熱情往往能吸引急於資助下一個偉大構想的非專業投資人。
高階主管喜歡和擁有知名品牌的雇主有關聯,而且他們願意為了獲得這種關聯而「付費」:接受低得多的薪酬。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市場,是通行多種語言的市集,吸引了來自整個歐洲大陸和歐陸以外的商人,他們說不同的語言,帶著不同的貨幣。那些商人如何溝通?他們如何得知最新的匯率?
透過解決邊疆市場的重大社會挑戰,全球化企業便能在快速成長的「邊疆市場」裡獲得競爭優勢(編按:邊疆市場,frontier market,通常是指發展程度較新興市場更低、規模較小、高風險但可能有高報酬的市場)。《哈佛商業評論》曾以「主動促成經濟發展而致勝」(playing development to win),來說明這種做法。IBM便是一例(請參考本文作者在本刊網站上的部落文〈奇異與IBM 以全球發展致勝的關鍵〉)。
一家建立在規模和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等構想上的企業,如果把產品分拆成多個品牌,仍然可以成長茁壯嗎?臉書(Facebook)即將揭曉答案。
本文認為,亞馬遜尊榮服務的新定價,設計嚴格又缺乏想像力,且其中的關鍵服務各自為政,讓只有部分需求的顧客難以接受。要解決這項問題,其實只要將尊榮服務的組成元素分開銷售,避免「要嘛整個接受,不然就拉倒」的方式。
網飛公司(Netflix)剛剛公布了它歷來最高的季度表現,全球訂戶數上升到1,300萬名,投資人都感到興致高昂。它2014年在美國的業務達到3,910萬名訂戶,相當接近我們2012年的預測,當時我們預測,至少會有四千萬戶美國家庭可能會註冊使用網飛的影音串流服務。
2014年春季, 臉書用190億美元買下訊息服務公司WhatsApp,所有人心中都有個疑問,這個服務真的值得用預估營收近二十倍的價格買下嗎?
最近一次麻省理工學院資訊系統研究中心(CISR)的調查,有42%的受訪者表示,打算運用SMACIT科技來取得競爭優勢;SMACIT 指的是社群、行動、分析、雲端及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等技術。
「台灣不可能是新加坡!」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世界競爭力中心主任阿圖羅.布理斯(Arturo Bris)直言。布理斯所領導的IMD 世界競爭力中心,是當前重量級的全球競爭力評等機構之一,它出版的《世界競爭力報告》(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自進行國家或經濟體的排名以來,對各國的政治和經濟有一定的影響力。
台灣羨慕瑞士。這個位於歐洲核心的國家,人口比台灣少、沒有廣大的內需市場、經濟同樣以中小企業為骨幹。檢視兩國中小企業的樣貌:瑞士中小企業家數占全國企業總數99.6%,台灣則占97.6%;瑞士中小企業提供全國三分之二的工作機會,台灣則高達78.3%。
設計是什麼?在台灣企業品牌經營之路上,設計被視為不可或缺的功能。近年,許多企業也意識到,不該將設計只定義在外觀或是功能,開始談論「以人為本」的設計,但什麼是「以人為本」的設計?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設計,就是「以人為本」?
每個時代最偉大的創新,都是因為能找出當下人們普遍受到的局限,掙脫這個局限,進而造福大多數人。本期雜誌探討全球許多企業正在進行這類創新。
個案中的這家公司,在發生駭客入侵的資安漏洞後,董事會需要一個代罪羔羊,為這起事件辭職負責。究竟是公司最高負責人執行長該下台,還是出問題部門的負責人資訊長該下台?或者,沒有人該辭職,因為這麼做於事無補?
從一家網路小公司成為全球重量級企業,Google成功的關鍵就是人才。Google的工作,是全球最熱門的職缺:Google每年收到至少兩百萬份履歷,錄取率低到只有常春藤名校的1/25。Google人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和特質? Google又是怎麼樣的公司? Google的招募流程有何獨到之處,才能挖掘到出色的員工? Google的經營團隊又有什麼祕訣,能讓這群才華洋溢的人視工作為人生樂事?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本書裡。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