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發展中的AI,會成為社會共榮的推手,還是助長權力集中的工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門.強森提醒,我們正站在科技革命的十字路口,要決定走向進步的奇蹟,還是分化的危機。關鍵在於,科技本身無謂對錯,而在於我們如何選擇。
【#112-2】共享價值理念,不僅僅是遵守法規與道德,更關注於推動社會進步,為企業帶來新的機會。
【#112-1】你身邊是否有人參與地方創生型企業?
【#28-4】人生中某些重要的時刻,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與休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最近大家很關心的議題,是通貨膨脹是否會失控,重演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貨膨脹,物價高漲但經濟是衰退的。
專家預測,到2030年時,大規模運用AI,會為全球經濟增加多達15.7兆美元的價值。而擔心人類被AI取代,也一直是令人不安的議題。本文作者認為,AI不但不會搶走你的工作,反而會成為你的好同事。如今AI的運用已經進化到「擴增智慧」階段,也就是可以擴增人類的智慧,達到人腦+AI的最大效率值。那麼,如何整合不同類型的AI,讓組織更有效地運作?本文提出三個建議。
家族企業占全世界公司的75%,如何管理始終是熱門議題。本文進行了一項研究,涵蓋三十個國家、380萬家公司的統合分析結果,注意到兩個關鍵變因:「對家族的信任」與「對機構制度的信任」。如果家族經理人因裙帶關係衍生的弊端,能受到穩定、可信賴的機構所節制,又不會抵銷他們承諾長期擁有自家企業帶來的好處,家族管理的公司就會運作良好。
新冠疫情將全球的數位化轉型,往前推進一大步。各行各業致力於追求數位應用的同時,使用者對此的信任程度如何,這個疑問也逐漸浮出水面。如何才能建立使用者對自己所在地數位環境的信任?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作者從四個面向來探討,並為全球的42大經濟體,排列出一份「全球數位信任概況」分數表。我們能從中獲得什麼啟示?
在美國,因為疫苗施打普及率較高,「後疫情時代」的經濟似有復甦態勢。無論你是不是美國的本土企業,在全球化的牽動下,各個企業領導人都應該開始思考下一個經濟週期的樣貌與風險。與過往經濟衝擊不同的是,這次的新冠疫情是一個外部衝擊,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預測的,而我們至今仍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精準預測任何風險。企業領導人經歷過這次危機,應建立意識,監測並提高企業的復原力。
儘管由鼎鼎大名的亞馬遜、波克夏哈瑟威、摩根大通等三大企業聯手出資,Haven健康照護公司卻在成立不到三年後,以解散收場。在2021年初美國疫情仍十分嚴重時,這件事曾掀起一陣討論聲浪。如今,各種說法逐漸塵埃落定,是時候檢視Haven黯然作收的原因了。合資成立新創公司向來不易,但連三大巨頭都失手,其間究竟哪裡出了錯?
最近三位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旭升、李怡庭和吳聰敏,以及一位財經雜誌研究員陳虹宇女士合寫一本暢銷書,名為《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由於三位教授為中央銀行的現任或卸任理事,且推薦序由現任中央銀行副總裁也是台大經濟系教授陳南光執筆,因此引起財經界讀者的注意。
LEADERSHIP & MANAGING PEOPL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