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偉商學院(Ivey Business School)行銷學教授,著有《傾斜:將策略從產品移轉到顧客》(Tilt: Shifting Your Strategy from Products to Customers)。
隨著Alexa、Siri等人工智慧助理變成取得資訊、商品、服務的主要管道,企業獲取、服務、留住顧客的方式,也會徹底改變:行銷很快會變成業者爭搶人工智慧助理關注的競爭,而品牌會聚焦在影響人工智慧演算法上,並爭搶在人工智慧平台上做置入性行銷的機會。
還有這件事對行銷和隱私的意義。
行銷方案要標準化還是在地化,仍是全球化企業最持久的爭論之一。本文認為,由於統計與研究方法的限制,可能導致我們過度注重在地化,忽略了「行銷共同性」。組織應從務實角度詮釋差異性的統計檢驗,來矯正這種偏差。
全球化品牌的行銷是否應當在地化,一向是多國籍企業爭辯最多的主題之一。一方面,在地的品牌經理通常認為在他們的市場裡,消費習慣不同,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不同,喜好和品味不同,媒體和零售業不同,因此,他們的客戶需要有獨特的、量身訂製的、細膩的待遇。而總部這時候的立場卻會是,失去一些本地客戶以達到某個規模,藉以換取全球的效率,是合理的。
一家建立在規模和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等構想上的企業,如果把產品分拆成多個品牌,仍然可以成長茁壯嗎?臉書(Facebook)即將揭曉答案。
本文提出一種新型品牌策略地圖,根據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核心性」與「獨特性」,來決定品牌與競爭者的相對位置。利用這項工具,可以找到品牌目前的與理想的位置、預測它的市場績效,並設計與追蹤行銷的策略及執行。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