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資深編輯。
科普蘭從13歲參與的第一堂芭蕾舞課開始,就立志成為職業舞蹈家。身為黑人女孩,要進入一個由白人表演者主導、主要由白人觀眾欣賞的專業領域,她知道自己機會渺茫。但她堅持不懈,加入美國芭蕾舞劇團(American Ballet Theatre),並在2015年成為該劇團史上第一位黑人女性首席舞者。她在一些角色上有所突破,包括《胡桃鉗》的克拉拉(Clara)、《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茱麗葉(Juliet)等,也撰寫過幾本書,並在藝術領域推動提高多元性,目前正在建立一個慈善基金會。
眾所周知,美國有大量的移民人口。根據2018年的數據統計,在價值至少10億美元的91家美國新創公司中,超過一半的公司有一位創辦人是移民。移民不但豐富了美國的文化,在推動經濟成長上也有重要地位;然而,這幾年本土主義情結高漲,美國人似乎不再歡迎移民,覺得移民會帶來諸多社會問題。移民帶來的負面問題,真的多於正面效益嗎?
拉希莉身為圖書管理員之女,很小就熱愛閱讀和寫作。然而她在讀完大學及四個研究學位後,才開始編寫短篇故事集,後來成為她出版的第一本著作,而且沒想到這本書為她贏得普立茲獎(Pulitzer)。其他的故事及小說也接連問世,主要根據她身為孟加拉裔美國人的經驗所寫成。隨後她移居羅馬,開始用義大利文創作,並從事英文及義大利文的對譯。她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最近出版新書《譯介自我及他人》(Translating Myself and Others)。
莎拉.庫珀於TikTok以對嘴配音的方式嘲諷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總統之前,她以Google設計師和經理的身分,誇張地演繹企業世界。庫珀所寫的一篇部落文〈在會議中顯得很聰明的十招技巧〉(10 Tricks to Appear Smart in Meetings)廣為流傳,於是辭掉工作,寫了一本相關的書(書中提供一百招),和一本後續的書:《如何在不傷害男性感受的前提下獲得成功》(How to Be Successful Without Hurting Men's Feelings)。但她身為作家、單人喜劇表演者和演員,一直很難維持收支平衡,直到她的政治喜劇大行其道,使她在2020年成為公眾焦點後,情況才改觀。世界各地有數百萬人觀看她的影片,網飛(Netflix)隨即推出一個特別節目,目前她正籌備在電影、電視中演出和寫書的計畫。
哥倫比亞商學院喬納森.尼(Jonathan Knee)不僅是教授,也長期擔任投資銀行家,專精媒體和科技產業。他接受《哈佛商業評論》資深編輯艾莉森.比爾德(Alison Beard)的專訪,分析大型科技公司的強項和弱點,以及它們可以用來自衛的策略。
羅蘋.萊特(Robin Wright)10歲開始登台跳舞,14歲當模特兒,18歲成為肥皂劇演員,21歲出演《公主新娘》(The Princess Bride),一躍成為電影明星。之後她結婚生子,雖然多年來一直把家庭的重要性置於電影之上,仍然設法躋身幾場廣受好評的演出。2013年,她簽約在網飛(Netflix)的電視劇《紙牌屋》(House of Cards)中飾演克萊兒.安德伍(Claire Underwood),協助開啟了串流影音電視的時代。現在她身兼導演與演員,並且是Pour Les Femmes的共同創辦人,這是一家社會企業,支援世界各地衝突地區的婦女。
去年,包含臉書在內的四大科技巨頭,聯合接受反壟斷的調查,但這場聽證會並沒有平息社會大眾的疑慮。今年,對於操作隱私權和仇恨輿論的撻伐更加猛烈,問題亟待解決。我們就竟會被這些巨頭帶往什麼樣的未來呢?
丹妮爾.斯蒂(Danielle Steel)使用從職涯一開始就擁有的一部舊式奧林匹亞(Olympia)打字機來寫作,至今已創作170本小說。她的處女作《歸人》(Going Home),是她九個孩子的老大還在蹣跚學步時出版的,她其餘的許多本書,是在孩子們上學或睡覺時完成的,經常同時處理多本書的草稿。她的最新作品是《飛翔天使》(Flying Angels)。這位暢銷書作家認為,自己的人氣來自誠實書寫關於「傷害或驚嚇我們的事物」,同時總是給筆下的角色「避風港」,以及給讀者「一種希望感」。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