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資深編輯。
從《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的安妮塔(Anita),到《蜘蛛女之吻》的奧羅拉(Aurora),被譽為「百老匯傳奇」奇塔.里薇拉(Chita Rivera)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她也曾演出電影與電視,但以目前90歲高齡,她在新出版的回憶錄中表示,最鍾情的仍然是現場演出。
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經歷了忙碌的10年,以1970年代搖滾樂「龐克搖滾桂冠詩人」(punk poet laureate)的身分成名之後,就離開舞台,專注在家庭和寫作。16年後,她再度開始巡迴演出。2010年,她憑《只是孩子》(Just Kids)一書,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Award),這本回憶錄記錄了她與藝術家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的關係。她的最新作品《一日一日》(A Book of Days)於去年年底發行。
起先,他是童星和青少年演員,演出深受喜愛的電視角色奧比.泰勒(Opie Taylor)和里奇.康寧漢(Richie Cunningham),贏得了許多觀眾的心。後來他開始導演備受歡迎(也廣受好評)的電影,其中包括《美人魚》(Splash)、《魔繭》(Cocoon)、《阿波羅13》(Apollo 13)和《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韋納(Jann Wenner)與人共同創辦《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時才21歲。接下來的50年,他一直執掌《滾石》,協助推動音樂新聞的革命,也革新了政治與社會議題的報導方式。他表示對自己留下的成就感到自豪,其中包括「發現、推廣並培養不凡才華」,並且「希望能為人類公平正義的進展做出貢獻」。他的個人回憶錄現已出版。
萊斯(Jerry Rice)高中二年級時,第一次參加有組織的足球比賽。高三時,他成為幾所大學招募的全州最佳接球手。他選擇了一個依賴傳球的計畫,讓自己展示實力。因為表現太好,他在1985年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第一輪選秀會,被舊金山49人隊(San Francisco 49ers)選中。他幫助舊金山49人隊贏得三次超級盃(Super Bowls)冠軍,13次參加職業盃(Pro Bowls)比賽,並創造了數十項聯盟紀錄。他退休後曾在媒體工作,支持慈善工作,並創辦一家天然能量飲料公司。
科普蘭(Misty Copeland)從13歲參與的第一堂芭蕾舞課開始,就立志成為職業舞蹈家。身為黑人女孩,要進入一個由白人表演者主導、主要由白人觀眾欣賞的專業領域,她知道自己機會渺茫。但她堅持不懈,加入美國芭蕾舞劇團(American Ballet Theatre),並在2015年成為該劇團史上第一位黑人女性首席舞者。她在一些角色上有所突破,包括《胡桃鉗》的克拉拉(Clara)、《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茱麗葉(Juliet)等,也撰寫過幾本書,並在藝術領域推動提高多元性,目前正在建立一個慈善基金會。
眾所周知,美國有大量的移民人口。根據2018年的數據統計,在價值至少10億美元的91家美國新創公司中,超過一半的公司有一位創辦人是移民。移民不但豐富了美國的文化,在推動經濟成長上也有重要地位;然而,這幾年本土主義情結高漲,美國人似乎不再歡迎移民,覺得移民會帶來諸多社會問題。移民帶來的負面問題,真的多於正面效益嗎?
拉希莉身為圖書管理員之女,很小就熱愛閱讀和寫作。然而她在讀完大學及四個研究學位後,才開始編寫短篇故事集,後來成為她出版的第一本著作,而且沒想到這本書為她贏得普立茲獎(Pulitzer)。其他的故事及小說也接連問世,主要根據她身為孟加拉裔美國人的經驗所寫成。隨後她移居羅馬,開始用義大利文創作,並從事英文及義大利文的對譯。她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最近出版新書《譯介自我及他人》(Translating Myself and Other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