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哈佛商業評論管理年會於9月4日在台北舉行,主題為「生成式AI浪起,迎接全球經濟超級週期」。現場除了邀請到《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總編輯殷阿笛(Adi Ignatius),以及國際知名「量化未來學家」艾美.韋伯(Amy Webb)等國際大師,發表演講及線上問答外,亦請到前教育部長,政大講座教授吳思華,以「『生成』AI時代的產業領導人」為題進行分享,指出AI時代領導者應具備的角色及特質,由於內容有許多深刻的洞見,因此將演講精華摘要重新整理刊出。
地緣政治動盪然領導人重新思考自身的供應鏈布局,依照各組職不同的「供應鏈邏輯」(supply chain logics),本文提供三種應對策略,以因應潛在的危機與風險。
在過往,只要提供穩定的供需數據,就能做好「銷售與營運規畫」(sales&operations planning, S&OP),但在如今不穩定性頻繁的情況下,企業需要管理新法,尤其是缺乏資金架設繁複系統的中小企業。本文以兩家實際的美國企業為例,展現另一種規畫思維。
科技產品愈做愈小、功能愈來愈複雜,在此態勢下,不能固守只賣單一產品給客戶的舊思維,而要發展新的商業模式,才能跳脫既有的「單價X數量」的業務思惟。
「氣候變遷因應法」已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各企業不能再將節能減碳視為「非緊急事務」。台中精機在工具機產業領跑,號召供應鏈上下游共同零碳轉型,應如何做呢?
隨著地緣政治衝突愈演愈烈,許多公司計畫轉移生產線,甚至考慮遷回母國,而回流策略需要投資自動化技術,才能確保成本不至於太過高昂。然而,這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通常是不可行的。本文以德國的車廠為例,來看看有什麼解決之道。
因為大環境不確定,所以最好多下一些訂單來確保庫存,還能讓供應商將我視為重要顧客,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嗎?本文研究指出,這麼做反而會讓整個供應鏈系統更加缺乏效率。這是什麼原因?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由豐田提出的及時生產法(JIT),核心概念為「在有需求的時候,按所需的原料,生產所需的產品,並按需求量配送」,以減少庫存這種「浪費」;這套管理方式近半個世紀以來廣及全球製造業。然而在全球供應鏈出現危機的當下,JIT系統仍然有效嗎?本文告訴你解答。
美國6月份通貨膨脹達9.1%,創40年紀錄,儘管聯準會今年已經升息1.25%,由於6月份數據超過預期,市場判斷聯準會7月份升息幅度會落在0.75%至1%間,年底利率應會超過3.5%。
隨著疫情的發展,「供應鏈」的重要性不斷地被提起。在今日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供應鏈面臨著不可避免的諸多自然或人為風險。如何能夠在短時間內面對這些風險可能對企業帶來的影響與改變,進而透過不同策略的訂定與執行以重新回到市場中的原有位置,考驗著各企業的「韌性」。本文透過解析不同策略對韌性不同階段的影響,期望對企業未來在建構供應鏈時能夠提供助益。
若大廠在向前邁進的同時,也能以供應鏈整體共存共榮為目標、顧及中小型夥伴的利益,就是符合ESG精神的典範。
MANAGING YOURSEL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ADERSHIP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