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萬物都急遽變動的時代,凡事都不再有一個標準答案。因此,企業若想在這個時代生存,企業領導人的聰明提問至關重要,唯有如此,才可能讓團隊腦力激盪,共同討論出問題解方!
各個產業面臨愈來愈高的急迫性與不確定性,加上生成式AI的問世,現在重要的不再是答案,而是問題。領導人如何問出聰明的問題,是企業決勝的關鍵。本文介紹5種重要的問題類型。
過去數十年,勞動市場寬鬆,人資一直設法削減人力成本,但現在勞動市場持續緊縮,人資必須更弦易轍,努力填補人力、預防員工過勞或不滿,採取更積極的應對策略。
許多企業都在推動轉型,但往往成果不如預期。貝恩策略顧問公司合夥人研究了300家企業轉型成功與失敗的案例,提出一套整合6大關鍵實務的策略。企業只要採用其中3項以上,就可以提高轉型成功的機會。
傳統大型企業在這個高度不確定性、新創公司不斷湧入競爭的環境下,若要實現真正的創新,做決策時必須向新進者背後的創投公司取經,學習它們的創投心態:個人重於群體、歧見重於共識、例外重於教條、敏捷重於官僚。
許多企業都想要引進人工智慧(AI),將各項流程自動化。但這往往造成員工恐慌,擔心自己被取代。領導人可參考4項更具包容性的AI實務,不但能提升長期績效,也讓員工更能全心投入工作,且更有生產力。
如果你覺得轉型計畫經常以失敗告終,那麼可能是沒有意識到:轉型不僅僅只是改變,而是要能夠融入所在的生態系統,與利害關係人及周邊社區持續進化,從而達到再生與長遠經營的目標。
提問是刺激思考、萃取有效資訊的過程。擅長「啟發式提問」的政大企管研究所名譽暨講座教授司徒達賢,以及推廣「教練式提問」的業師奚永明,皆分享「聰明提問」的技巧。
管理者透過提出好問題,能夠讓當事人自我驅動,找到長久向前的動力。本期6月號封面故事〈提問領導力〉指出,提出「聰明問題」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究竟該怎麼問出「好的問題」?康寧顯示科技大中華區總裁兼總經理曾崇凱自創一套「SMART」心法!
回顧60年前,政大開啟國內MBA教育的第一步,至今為台灣孕育不少菁英人才,持續在學術界與商業界發光發熱,如今展望未來,政大MBA仍在持續進化……
NVF銀行從Google挖角高科技人才麥可,希望大力推動AI化的服務策略,但財務長卻擔心麥可的計畫過與冒進,也會使銀行喪失「人味」。執行長該如何抉擇?
華聯電子是老牌工業用電腦產品供應商,成立初期為整體利益考量,「產品事業單位」負責開發生產所需產品,「區域事業單位」則負責銷售給各地市場並進行客戶服務,大家都在公司整體成長目標下努力。然而隨著科技進步,為了快速回應客戶需求,公司將各事業單位轉為各個利潤中心,各有各的績效指標。這導致原先合作的內部關係轉為競爭關係。眼下,就有兩名主管因此產生爭執,一方希望回歸整體利益模式,一方則認為現行制度有利拓展市場。總經理胡立東該如何抉擇?
企業為了做到環境永續,不僅產品與服務要減碳,員工也要減碳才行。但對於跑車製造商保時捷來說,員工大部分都是汽油車迷,公司該如何促使他們選擇電動車?研究證實,善用輕推(nudge),就能產生巨大的效果。
領導人謙卑是好事,也有研究顯示它會提高員工的投入與信任。但過度謙卑可能就會損害你的領導力。本文點出三種有害途徑,包括優柔寡斷、阻礙自身職涯、限制團隊發展,並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
埃爾南.迪亞茲(Hernan Diaz)在那本獲得2023年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的小說《信任》(Trust)中,對20世紀初的美國資本主義提出4個互相對比的觀點──這種處理方式令現代讀者深感共鳴。這位在阿根廷出生、瑞典長大、現居美國的作者表示,他喜歡實驗不同的敘事聲音,並且「搞亂」美國的神話。他長期擔任教授和學術編輯,44歲出版第一部小說《在遠方》(In the Distance),並入圍普立茲獎。《信任》是他的第二部小說。
台灣政府一向以美國會協助台灣抵禦中國入侵為由,認為中共不會軍事攻台。然而,現實情況是,中共擔憂台灣跨越台獨紅線,對台灣採取日益逼近的軍事壓迫。政府應該考慮採取適當的作為,導引中共停止這種危險作法。
近幾年來,人才已經成為企業的稀缺資源,所以要達到有效管理,激勵人才不可或缺。然而,金錢作為最常見的報酬,真的是合宜的激勵方式嗎?
商業和藝術,許多人不會把它們聯想在一起,但本文介紹的幾本書和電視節目,都透露出一個訊息:藝術家必須做苦功,才能有精湛的技藝,而且他們獲得的會是成就,而不是單純的成果。這些都可以帶給企業領導人不小的啟發。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