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特聘教授,現為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商業與管理學門召集人。曾任商業發展研究院個案研究教師,撰寫許多企業個案。
李元朗是原富精密董事長,另開設子公司跨足電動車與醫材事業,尋求創新成長。他的長子富有冒險精神,但多次在外創業失敗,不得公司老臣青睞,反而次子勤勤懇懇從基層做起,不但深諳公司事務,也協助打理諸多重要專案。李元朗本屬意次子接班,但此時,長子帶回關鍵的特斯拉大單,接班計畫突生變數……
和風洋食品牌Santoni在台灣已有十家分店,成長卻陷入停滯,董事長古天華希望發展第二品牌增加營收。他應該選擇與原品牌價位相當,但採取不同餐飲品項的路線,還是打造一個價位更高,但維持相同料理風格的高消費餐廳?
台耗公司原本為台灣最大的傳統工具機耗材供應廠商,但市場逐漸縮小,需要第二動能,於是跨足半導體製程耗材,成立新事業部。然而新舊事業間隔閡懸殊,造成發展阻礙,新事業的負責人希望獨立成為子公司,董事長蔣萬年應該答應嗎?
聖三國際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位於崑山的廠區難再獲利,需另謀出路。擺在眼前的兩條路各有利弊:回台發展,會有高成本與缺水、缺電的困境,但長遠來看有助於推動自動化生產,產業生態也比較健全;前往越南設廠,要考慮當地尚不成熟的供應鏈體系與法規限制,但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快速擴充產能。董事長任慶中該如何抉擇?
陳日宇營運的公司專攻目前最夯的VR技術,生產穿戴裝備。面對行業巨頭Meta,在低端產品一體機的市場獨占鱉頭,產品經理與技術長各有對策:前者建議發展更輕巧的眼鏡式設備,搶占影音市場;後者希望能穩步完善自家的高端產品,以求後來居上。陳日宇如何抉擇?
原為大型動物獸醫的陳心力,為了保障動物福利、公平交易、食品安全等公益理念,與擅長投資與業務面的林宇哲、有豐富電商行政經驗的黃芸濃,共同創辦鮮乳品牌「家農場」。剛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兩項合作機會同時到來:一邊是全台大規模的連鎖便利商店,有助增加獲利與品牌影響力;一邊是注重品質且理念契合的咖啡連鎖店,有助穩步深掘鮮乳市場。哪個選擇才是合適的下一步?
過去二十年,全世界最流行的新創事業常與共享經濟、平台經濟等創新商業模式有關,而如何從新創事業發展成獨角獸企業,是所有創業家追尋的夢想。筆者從研究新創事業失敗案例中,歸納出發展成獨角獸企業的三個策略階段:存活(Survive)、成功(Succeed)、與永續(Sustain),以及在不同的策略階段,新創事業還必須仰賴三個關鍵因素:計畫、創辦人、與團隊,以掌握成為獨角獸企業的契機。本導讀循本人的研究脈絡,引導讀者深入閱讀五篇《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文章,了解新創事業如何順利發展成獨角獸。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