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實驗室研究指出,AI表現超越人類,現實也是如此嗎?一個實際的操演可見端倪。專家將生成式AI加入一家公司的高階主管會議中,真實參與討論,結果顯示,AI可以加強討論的深度與廣度,但也有其風險。從這場實測中我們可以看出,AI具有兩項優勢與一項缺點,值得想打造「人+AI」組織的領導人思考。
從基層到高層,企業裡愈來愈多人期待生成式AI成為提升效率與創新的利器。但當「人+AI」成為新顯學,我們是否真正理解該如何與AI共事?本期「哈佛新思維」聚焦人機協作,精選5篇文章,從工作實踐到組織策略,帶您掌握關鍵觀念,打造AI時代的人才與競爭力。
生成式AI帶來各方面的破壞浪潮,軟體運作生態也不例外,傳統的工作流程系統將轉型為動態、以目標為導向的工作型態。這場轉變不僅將重新定義工作的設計與執行方式,更帶來顯著的效率提升與創新機會。企業決策者,尤其是軟體產業領導人,需要從治理、組織準備度和策略性回應三方面進行調整,才能在AI轉型中勝出。
AI快速演進,接手許多過去難以自動化的工作任務。這不僅擴大了合格勞動力的定義,也迫使企業必須重構人才策略。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逐步成為「數位隊友」,與人類協作完成業務。本文提出七項關鍵行動,協助人資與採購主管建構以人機協作為核心的勞動力體系,掌握效率、規模與彈性,同時應對AI導入帶來的倫理、法遵與治理挑戰。
AI可以成為行銷的強大工具,但每種方法都有利有弊。這4個象限可以協助行銷人員權衡不同方法在「訓練及取得輸入資料」及「產出交付給終端使用者的方式」方面的取捨。
生成式AI成為行銷助力,從撰寫產品文案、到預測顧客反應,都表現不俗,但導入過程中卻面臨實際挑戰。若想有效利用生成式AI,須先釐清三大核心決策:選擇生成式還是分析型AI?輸入資料應客製化還是採用通用型?交付前是否需要人工審核?再輔以一套四象限架構,行銷團隊可評估AI工具與策略的取捨,善用AI創新,同時穩控風險。
生成式AI正在大幅改變工作的未來,但大多數領導者,仍僅僅將AI看做提升生產力的工具。凱捷管理實驗室副總裁艾麗莎.法瑞(Elisa Farri)提醒,將AI從「數位助理」(co-pilot)升級為「協思伙伴」(co-thinker),才能真正釋放AI的真正潛能!
AI可以當董事嗎?在10年前,大家也許覺得是噱頭,現在卻愈來愈有可能實現。只是很少有董事和董事長意識到AI為董事會帶來的價值。本文說明AI為董事會提供的助益、潛在的風險,以及如何培訓董事將AI運用於董事會。
代理型AI正迅速成為重點技術,然而,隨著「個人AI代理」流行,信任問題也浮上檯面。本文指出AI代理可能面臨的風險:遭駭客入侵、被商業偏見操縱、散播不實資訊,甚至違背使用者利益。作者提出三種應對策略,確保AI代理真正服務於使用者,而非背後的開發商或廣告商。
變化是職場中的唯一常態,而持續學習與適應力則是職涯的核心價值。(本集來賓:Google台灣總經理 林雅芳Tina)
一家超大型企業要如何像新創公司一樣,能夠迅速行動、大膽冒險、願意失敗,而且最重要的,仍然可以以顧客為重?亞馬遜執行長安迪.賈西(Andy Jassy)接受專訪,暢談他的心法。
LEADERSHI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