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觀點認為,高階領導人(如執行長)應該關注策略、願景、目標等高層次的項目,而不應參與第一線的執行工作。但在許多績效傑出的公司,高階領導人反而是親力親為、投身參與第一線工作,才能取得長遠的競爭優勢。
隨著愈來愈多人透過ChatGPT進行心理陪伴或專業諮詢,OpenAI近期公布,將不再提供醫療或法律等需執照的專業建議,預防AI無法負責的隱患。當AI生成的內容被設下邊界,也影響價值的創造,我們應重新思考活用AI的策略。
努力一定會得到回報嗎?在我們全身心投入之前,不妨先確認:我這麼做可以帶來更多價值嗎?以及同樣重要的:妥善管理自己的能量,才能把事做好。
只要效率高、執行力強,就能順利晉升管理職?光會「做事」,未必能讓主管相信你能帶領團隊。《哈佛商業評論》指出,真正能從執行者晉升為決策者的關鍵,是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懂得質疑假設、重新定義問題,並提出更具策略性的解方。當你能從「把事做對」轉為「做對的事」,升遷的機會就離你不遠。
20年前,他是Google台灣的第一號員工,致力讓AI幫助人類更快找到答案;20年後,他卻提醒我們別把大腦外包給AI。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這一次的AI,會讓1%的人擁有99%的財富。」從搜尋引擎到生成式AI,他親身見證了知識如何從稀缺變廉價,也提醒我們:當AI愈來愈聰明,思考反而變得更昂貴。
多數人嚮往成為一路順遂、成績滿分、毫無偏差的「A級學生」,但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卻提醒:「人生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對他而言,「問題」是自我探索的起點。從17歲離家自立,到跨國求學與教育改革,他想以「B學生哲學」告訴大家:學習的目標不是當第一,而是找到平衡、認識自己,並持續向前。
研究指出,有四分之一的高階主管在入職前,從未與公司討論過決策方面的問題。也有63%的高階主管表示,辭職或考慮辭職的直接原因是組織決策。因此,為了聘請最合適的高階主管人選,可以調整面試問題,並在面試中坦承公司的決策環境現況與理想狀況,還有誠實反思公司的決策制定,以及未來可能要人選帶領公司解決的問題。
一項好的產品,不會數十年如一日,一位廣受歡迎的歌手,更需要不懈的努力以及不斷應應時代調整的策略。(本集來賓:金牌音樂製作人、喜歡音樂創辦人 陳子鴻)
不要看他現在厲害,要看他如何從過去到現在,成就他厲害的過程。(本集來賓:暢銷書作家、郝聲音Podcast主持人 郝旭烈)
「追求速度」常被視為企業或政府失誤的元凶,但真正的問題未必在於行動太快,而在於缺乏清晰策略與審慎準備。本文指出,成功的變革領導人不僅能快速推動轉型,更重視信任建立、問題診斷與利益關係人的參與。他們不是一味追求「快速行動、打破陳規」,而是懂得「快速行動、解決問題」。
由《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主辦的2025 HBR管理年會,於8月27日隆重登場,主題是「川普2.0 × AI:迎戰雙重變局」,邀請多位世界級的專家學者,剖析企業應有的「雙軌轉型」策略,更提出AI在組織領導下的具體應用場景,希望協助台灣產業界迅速洞悉現今的政經趨勢與未來的風險機會。這其中講者也包括了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AWS)台灣暨香港總經理王定愷。他本日深度分享了亞馬遜在AI的創新布局,如何靠人工智慧打造地緣政治新局勢中的企業韌性戰略?
EMPLOYEE RETENTI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