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本集來賓: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 徐瑞廷
為什麼工作容易讓人精疲力竭?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總要面臨許多讓你不知所措的挑戰或難題。通過挑戰、解決問題,固然會十分有成就感,但挑戰的過程經常宛如撞牆般痛苦;你或許忽略了,其實牆角早就裂開一條小縫,你用鐵鍬挖一挖,高牆就會倒塌。如何才能冷靜面對難題,進行理性分析、找出突破點,並做出正確的判斷?你需要「批判性思考」這項技能!
有賴科技的日益進步,我們對事情的決策速度變快,因此逐漸認為:快速對某事做出回應即是高效率;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之中可能隱藏了許多陷阱,導致你做出錯誤判斷。
使命型工作的内容通常是服務弱勢群體,例如群體的需求、優先事項、文化和經驗,可能都和前去幫助的人完全不同。因此,我們直覺認定的優先順序以及對群體的理解,很可能反而會誤導我們。優秀的社會企業家會深入了解客戶以跨出第一步。當你要接觸的客戶背景經歷和你差距愈大,就愈需要投入心力建立信任與理解。這也表示需要有同理心放低姿態,以及更多的傾聽。
「要知道一個人聰明與否,看他的答案,要知道一個人有沒有智慧,看他的問題。」
買家其實無法真正作主,決定自己要買什麼?最低價格的最佳產品,竟然會讓買家毫無興趣?事關重大的採購決策,其實不是出自最關鍵的領導人之手?這些問題顯示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買與賣的實際情況,往往並非像表面呈現的那樣。此外,銷售人員往往忽視了在買賣過程中,極具影響力的心理及情緒因素。賣家若沒有注意到這些不那麼顯而易見的銷售層面,可能會失去銷售機會,卻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由AI推動的精細決定,稱做「微決策」。鑒於AI愈發融入公司的營運決策系統,身為人類的經理人,比起傳統的「做決策」,現在更需要做出「關於決策的決策」,也就是人類該如何與AI搭配,進行各種工作層面的決策。本文介紹四種架構,將幫助你確定,人類該何時介入,以及如何介入。
在疫情肆虐下,我們經常得為了應付不斷出現的挑戰,感到精疲力竭。這種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在尚未完全理解問題時就急著找解決方案,導致做出錯誤的決策。本文提供了是一個簡單的4步驟流程,讓你進行理性的思考,並把問題定義得更明確。
人類與人工智慧在推論思考層面,各有擅長之處,領導人應如何整合,獲得最佳決策力?OnCorps提供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決策引導系統,其創辦人兼執行長,提出他的觀點與見解。
若要完成工作,有三種決策模式:運用常規、捷思法、臨場反應法。 當面對不確定的現況,該如何調整,以因應危機的發生?攀登喜馬拉雅山的人,帶來他們成功登頂的經驗,看他們如何靈活運用三套模式,克服危機四伏的險境!
難以預測又茲事體大的風險,被稱為「新奇風險」,往往給企業帶來毀滅性的災難與苦果。領導人該如何辨識醞釀危機的異常徵兆,降低危機爆發的風險,並在危機不幸發生時亡羊補牢?
LEADERSHI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