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他是Google台灣的第一號員工,致力讓AI幫助人類更快找到答案;20年後,他卻提醒我們別把大腦外包給AI。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這一次的AI,會讓1%的人擁有99%的財富。」從搜尋引擎到生成式AI,他親身見證了知識如何從稀缺變廉價,也提醒我們:當AI愈來愈聰明,思考反而變得更昂貴。
多數人嚮往成為一路順遂、成績滿分、毫無偏差的「A級學生」,但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卻提醒:「人生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對他而言,「問題」是自我探索的起點。從17歲離家自立,到跨國求學與教育改革,他想以「B學生哲學」告訴大家:學習的目標不是當第一,而是找到平衡、認識自己,並持續向前。
數位技術進步飛速,製造商現在能「更快」在「更接近」顧客的地點提供產品與服務,這種空間與時間的接近,就是「鄰近性」(proximity)。再加上AI、3D列印、物聯網加持,先接單再生產的模式指日可待。面對這些趨勢與新技術,企業如何做出明智的策略選擇?本文先說明推動「鄰近性」的四大變革趨勢,再提出企業可以採取的四步驟。
研究指出,有四分之一的高階主管在入職前,從未與公司討論過決策方面的問題。也有63%的高階主管表示,辭職或考慮辭職的直接原因是組織決策。因此,為了聘請最合適的高階主管人選,可以調整面試問題,並在面試中坦承公司的決策環境現況與理想狀況,還有誠實反思公司的決策制定,以及未來可能要人選帶領公司解決的問題。
一項好的產品,不會數十年如一日,一位廣受歡迎的歌手,更需要不懈的努力以及不斷應應時代調整的策略。(本集來賓:金牌音樂製作人、喜歡音樂創辦人 陳子鴻)
不要看他現在厲害,要看他如何從過去到現在,成就他厲害的過程。(本集來賓:暢銷書作家、郝聲音Podcast主持人 郝旭烈)
由《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主辦的2025 HBR管理年會,於8月27日隆重登場,主題是「川普2.0 × AI:迎戰雙重變局」,邀請多位世界級的專家學者,剖析企業應有的「雙軌轉型」策略,更提出AI在組織領導下的具體應用場景,希望協助台灣產業界迅速洞悉現今的政經趨勢與未來的風險機會。這其中講者也包括了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AWS)台灣暨香港總經理王定愷。他本日深度分享了亞馬遜在AI的創新布局,如何靠人工智慧打造地緣政治新局勢中的企業韌性戰略?
數十年來,企業透過創新,為經濟與社會帶來大幅成長。然而,社會與環境卻也因此付出許多代價。要解決這些問題,企業領導人必須從傳統的創新思維(突破性思維、設計思維)轉換為系統思維。本文介紹三種創新思維的內涵,並以業界的成功案例說明系統思維的4大步驟。
衝突不一定是破壞。處理得當,反而能打開僵局、點燃創意的引信。本文將引導你學會在職場上如何面對衝突——不是為了輸贏,而是為了成長。一起來看,怎麼讓那些棘手對話成為推動團隊前進的燃料。
身為警察之女,傑辛達.阿爾登(Jacinda Ardern)從小就對公共服務抱持興趣,但對紐西蘭政治的「血腥運動」(blood sport)則存有戒心。但最終她還是鼓起勇氣參選國會議員、黨魁,最後則是總理。從2017年到2023年,她帶領國家因應一連串危機,包括狂牛症爆發、大規模槍擊事件、水災、野火,以及新冠疫情。她的新回憶錄名為《一種不同的力量》(A Different Kind of Power)。
美國女子職籃WNBA在2024年迎來突破性的成長,不論是收視率、進場觀眾人數、社群媒體瀏覽量、周邊商品銷售等,都創下新高。這可不是一夜成名。WNBA主席親自說明,該組織是如何從低谷奮力爬起,制定策略,改造組織,才達到這項成就。
LEADERSHI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