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組織與策略實務領導人,也是位於美國德州奧斯汀的合夥人。他與人合著《時機、天分與活力:克服組織阻力,釋放團隊生產力》(Time, Talent, Energy: Overcome Organizational Drag & Unleash Your Team's Productive Power, HBR Press, 2017)。
組織轉型往往被視為「有起點、有終點」的專案,按照「解凍、改變、再凍結」的傳統模型進行。但競爭環境不會等你「變好了」才繼續變化,因此轉型不該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續進行的過程。要讓轉型變成企業的日常,應把握三個策略:採取敏捷心態;利用渴望來持續挑戰和拓展組織;將轉型納入公司的營運節奏。在這個不斷變動的世界裡,「一直在變」的企業才有真正的競爭力。
在當前的商業環境中,企業面臨不斷變革的壓力,這導致員工容易感到筋疲力竭,進而削弱團隊的生產力,並阻礙轉型的推動與實現。企業若要成功轉型並保持長久活力,可採取以下四個策略:一、了解組織的「變革容量」;二、審慎衡量和管理干擾破壞;三、認可和獎勵成功;四、擴大「變革容量」。
許多企業都在推動轉型,但往往成果不如預期。貝恩策略顧問公司合夥人研究了300家企業轉型成功與失敗的案例,提出一套整合6大關鍵實務的策略。企業只要採用其中3項以上,就可以提高轉型成功的機會。
現在的商業環境比以往更多變,也更難預測,領導人時常不知道該如何制定良好的策略。本文詳細解釋不可預測性的兩大來源,並建議在這種混沌不明的變局中,領導人應該選擇有彈性的策略,隨時因應外界變化而調整。
知名的「蝴蝶效應」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洞見:在複雜系統中,幾乎不可能預測最終會發生哪一種情況。如今我們身處於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更要認識到,試圖做出精準的預測是徒勞無功的。領導人與其恪守「先計畫、後執行」的決策模式,不如培養自身的適應力,才能掌握最優先事項,制定出與時俱進的策略。
傳統上來說,領導人通常會制訂一份長期的營運計畫,並定期監督各部門的績效。然而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這樣的做法只會落於人後。領導人必須更具彈性思維,將策略制定視為一個持續且動態調整的過程,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早在疫情爆發之前,科技就已經改變工作形態,也因此改變人力配置。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下,想要領先競爭對手的企業,需要重新思考人力策略應該如何轉型,才能在後疫情時代持續演進,並獲得成功?
許多高階主管愈來愈懷疑策略規畫的效果。畢竟,雖然投入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策略規畫卻常變成良好決策的障礙。要同步改善策略決定的品質和數量,企業可採用聚焦在決策的規畫。不只如此,總部高階主管會更了解公司面對的挑戰,單位主管更會因公司領導人的經驗和見解,而充分受益。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