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教育讓美式管理教育落地台灣, 政大MBA慶60週年!
左起為司徒達賢(賴永祥攝)、羅明琇(羅明琇提供)、張景溢(張智傑攝)。
回顧60年前,政大開啟國內MBA教育的第一步,至今為台灣孕育不少菁英人才,持續在學術界與商業界發光發熱,如今展望未來,政大MBA仍在持續進化……
5月下旬,走進位於台北市精華地段的政大公企中心的政大商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以下簡稱MBA),背景各異的學生正在討論即將到來的60週年所慶,氣氛熱絡。
如今,全台灣不少大學都有開設MBA學程,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全台第一個MBA的起源,就從政大開始。而政大MBA今年6月正要慶祝60週年,代表台灣的進階商管教育足足落地一甲子。
管理教育的發端
回溯政大MBA的緣起,和1萬2000公里遠,每到冬天就大雪紛飛的企管名校——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有關。
時間拉回1960年代,當時與中華民國仍有邦交的美國政府發現,台灣除了科技人才外,還缺乏公共行政人才、企業所需的經營管理人才,於是透過國際開發總署(AID)開標,由美國密西根大學得標,來台簽訂合作案。
政大MBA第二任所長,有「台灣管理學之父」的許士軍在《開創:政治大學對台灣管理教育的貢獻》一書中回憶,那時國內並無任何企管人才培訓機構,即便有工商管理科系,培養的也是簿記、會計,而非提供企業策略發展、推動組織進步的高階領導人、專業經理人。
因此,密西根大學1962年就在政大增設企業管理、公共行政系所,並成立「公企」中心,意指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並於兩年後成立政大MBA,開啟國內MBA教育的第一步。
隔年,台灣第一批被送到美國進修MBA、公共行政的年輕教師抵達美國,前後一共18位。而當時年僅27歲的許士軍便是其一,他在拿到密西根大學管理博士後,就把美國最新的管理教育觀念、方法帶回政大。
這一系列人才扎根,使台灣就算面臨1965年美國對台援助終止的衝擊,依然能透過一批批訓練有素的人才自立自強。
在回顧60年的發展時,政大MBA可彙整出6大特色:
1. 內容和師資直接來自美國
除了像許士軍這種由政大送往美國大學進修的年輕學者,還有不少政大企管系畢業生,考上公費赴美深造,再返國任教,如政大MBA第四任所長、現任政大企管系名譽教授司徒達賢即是。
在時任校長李元簇支持下,政大幾乎吸納全部海外歸國的商管學者,當年「台灣所有的企管博士統統在政大,其他學校一個都沒有!」司徒達賢印象鮮明。
2. 開拓國際市場能力
不只有海歸學者加值,政大MBA不少課程也率先採英語授課,兼具英語能力、企業管理的訓練,為1970年代後台灣國際貿易的興起培育大量人才。
3. 強調個案教學
政大MBA在創立初期就引進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個案教學法,透過經典案例,讓學生站在決策者的立場審視情境、分析、擬定方針。
個案教學法在政大MBA的實踐,也歷經迭代更新。最早期以教師講解個案為主,只有20%時間留給學生發表意見,但互動比例逐漸提升,目前已100%採用互動式教學。
有台灣「個案教學先鋒」稱號的司徒達賢表示:「我們把優秀的學生找進來,讓他們談論嚴肅的話題,這在40、50年前的台灣,沒有任何一個教學機構可以做得到。」
4. 在地視野的培養
早期個案討論有1/3是管理理論、2/3才是國外個案,缺乏本土個案。在第一任所長楊必立邀請學生共同編寫下,國內第一本管理個案專輯才誕生,而政大也不藏私,提供給全國商學院學生參考。
5. 通才教育
美國當時最流行的是「哈佛模式」,也就是大學畢業後,不管主修領域為何,都可匯聚一堂,學習管理知識。但台灣早期大學法規定,沒設大學科系,就不能辦研究所。政大MBA變通的方式是,透過考試設計,歡迎不同科系學生前來報考。
6. 企業參訪與連結
政大MBA早期一半以上的學生都有工作經驗,因而邀請到不少重量級企業家成為客座講師,如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就曾到政大MBA演講。
另一方面,政大MBA也參考美國,成立「管理教育顧問諮詢委員會」,包括當年的大同集團董事長林挺生、新光集團共同創辦人吳火獅、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等名人,均是顧問。
在這些優勢下,政大儼然成為國內MBA第一品牌,錄取率時常不到5%。司徒達賢猶記,在他1986至1992年擔任政大MBA所長時,幾乎所有台大、政大MBA雙上榜者,都會選擇政大。
培養商業菁英
對此,目前掌管全台最大創投集團、1989年入學的華威國際集團董事長張景溢很有感,「政大MBA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把外在環境、策略、管理串接起來。」「從政大畢業到現在經營事業,一直都很受用。」
他進一步解釋,外在環境是動態,策略是一種選擇,而管理則攸關如何執行。透過政大MBA的個案討論課程,他學習到把複雜的脈絡環環相扣,並思考出適合的經營策略,而非只是單點式探討,容易流於見樹不見林。
此外,張景溢也曾修讀現任政大企管系名譽教授吳靜吉開設的管理心理學,給他最大的助益是,能在思考策略與執行的步驟後,直面另一個重要因素——人。
他舉例,不管是競爭對手、供應鏈伙伴、客戶,一旦可以理解他們的想法,就能做出更精準的決策判斷。
深受政大MBA啟發的他,在業界素以精準挑選公司、賦予投資標的新價值能力聞名,不只林百里等科技業大老闆放心請他操盤,更有美國、日本、歐洲、新加坡政府基金排隊要投資他。
正因為政大MBA打通他管理知識的任督二脈,張景溢特別喜歡任用政大MBA的畢業生。1998年創業初期,這個比例高達八成,如今全公司共有60位員工,有近半都擁有政大MBA學位。
張景溢的兩個兒子,也是先取得工業工程、資訊管理學士後,再累積兩年工作經驗,進入政大MBA就讀。他表示:「接受同樣訓練,有同樣思維體系,會比較好溝通。」
甚至他還率領公司合夥人回到母校,與政大企管系教授巫立宇合開「產業投資評析之方法與實務」課程,從中挑選學弟妹至華威國際實習,進而遴選有潛力的正式員工。
天下第一班
政大MBA的成功,為企業界提供不少訓練有素的管理新血,之後繼續開枝散葉,開創其他管理教育的先驅。
1981年政大企業家經營管理研究班(以下簡稱企家班)正式開班,成為國內商管教育的另一創舉。招生採甄試,而非筆試、沒學位,只有研究所學分,依然吸引大批有發展潛力的企業主前來投石問路。
企家班有「天下第一班」稱號,不少大老闆擠破頭報名,卻未必能被錄取。除了不用寫論文,其餘要求都和一般碩士生相同,一樣有期中考、期末考,而且考得不理想,也會被當掉或要求重考。學生若無法配合上課時間,則可至MBA班補課,可見兩者課程內容強度相當。
政大也在1976年成立企管博士班,為台灣管理教育培養許多師資,並開創不少獨步全球的制度,如進入就讀時要簽切結書,如果無法成為全職學生,就必須休學。
同時,博士生提論文研究計畫後,必須先繳交論文前三章,再進行口試,邀請未來論文口試校外委員,和指導教授一起提供建議,學生再根據建議修正,可說是從源頭就為論文品質把關,也是世界獨一無二。
因此政大培養的企管博士,除了成為各校管理教育棟樑,有些更回到母校服務,如曾任政大校長、教育部長的吳思華,與張景溢合開課程的巫立宇等。
在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以個人和企業名義,捐贈6億元投入公企中心改建後,政大MBA於2022年把課程移師至該地,不僅對有工作在身的學生交通更友善,由於該地也常舉辦各式研討會、活動,「讓學生能夠貼近目前社會發展脈動,挑選自己有興趣的參加。」企業管理研究所的現任所長羅明琇如此觀察。
保持領先持續進化
去年上任的羅明琇,把政大MBA既有的特色再發揚光大,例如因應全球經濟發展、供應鏈移轉,她在5月中就帶著25位學生赴越南參訪9家台資企業,是政大MBA首度赴越南移地教學,其中不少行程都是透過教師、歷屆學長姐人脈促成。
同時,在職涯探索上,羅明琇也因應時代趨勢,為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做不同的解決方案,「有點像是OKR(目標與關鍵結果)的概念。」
「我們的MBA是放在政大商學院底下,而不像台灣許多MBA,放在某一個系裡面,」羅明琇強調,這使政大MBA在橫向調度資源時更靈活,在數位、永續轉型成顯學的當前,可以從整個學院找師資。
特別是政大商學院在2013年成為全台唯一擁有EQUIS、AACSB商學、AACSB會計三大國際認證的商管學院後,對走向國際,學位得到更多企業、學校承認相當有利。
走過60年,羅明琇期許,在一流師資、學生、校友共同努力下,政大MBA持續在台灣管理學界扮演不可或缺的領頭羊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