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年課程後,南台灣第一個後EMBA學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創立的「西灣生生塾」已打出口碑,即日起開放第三期招生。
長於學術研究的人,未必有執行力;論文寫得好,未來在學術領域發展較具優勢,卻不必然等同於工作績效。以前我們對「學而優則仕」有近乎不理性的迷戀情懷,但若能破解文憑迷思,或許能讓我們更清楚了解,學歷、能力、實力之間的關係,絕對不是等號。
【#27-5】本集來賓:元智大學管理才能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吳相勳
【#27-4】「教師提供不同的個案給學生,每週來分組報告」是個案教學中常見的迷思。
【#27-3】讓畢業校友念念不忘的個案教學,教會學生的不僅是獨立思辨能力,更多的是重要度不在話下的軟實力。
【#27-2】昨天提到哈佛商學院延續一百多年、歷久不衰的「個案教學法」。
組織運作已不再強調cost-down,而在追求利害關係人的value added。
MBA向來是商管教育的典型,為企業提供大量準備就緒且訓練有素的經理人,人數比任何其他碩士課程都多。然而,現在大多管理學的課程設計,仍然停留在20世紀的商業需求規畫,已經逐漸與今日的數位化時代脫節。本文逐一拆解MBA課程的幾個主要面相,盤點需要更新的概念,以跟上如今商業模式的大幅變化。
將自己帶入虛構的故事情境,扮演故事的主角,考慮困難的商業抉擇──這樣的「個案教學」方法,自哈佛商學院首度施行以來,已經百年。為何這套方法歷久不衰,且受到全世界的商學院推廣?我們從中究竟可以學到什麼?前哈佛商學院院長尼汀.諾瑞亞,為我們說明。
哈佛商學院教授大衛.葛文解釋:為什麼商學教育正處於十字路口
50位企業領導人與高階精英週六線上齊聚,參加由《遠見》、《哈佛商業評論》舉辦的「領導者學程一期」的第一天線上課程。本次由元智大學管理才能發展與研究中心主任吳相勳、及成大國企所教授張紹基授課,用「個案教學」(case study)方式,帶領學員從不同角度思考,從中訓練決策思維的能力。
FOUNDER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ADERSHIP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