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必須具備「游牧心態」,這種心態讓企業能建立較臨時、規模較小的據點,也能建立大規模據點。此外,人們必須做好準備,因為一旦發展成熟的機器人與人工智慧變得更便宜、可負擔,就會廣泛使用,大批勞工將被取代。
(2024年3月29日編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近日與世長辭,享壽90歲。)本文說明雜訊和偏誤的不同,以及高階主管如何檢視公司裡雜訊的嚴重程度和影響。接著,我們會說明一個不昂貴卻不常使用的方法,以建立可減少雜訊的演算法。至於無法使用演算法的情況,我們也將說明可提升一致性的程序。
公司訓練員工的投資報酬率很差,為什麼?本文指出妨礙改變的六種障礙:策略和價值觀的方向不明確、高階主管不參與、領導人採取從上到下或放任作風、組織設計不良、領導階層沒注意人才問題、員工不敢指出組織效能的障礙。
為了進行員工改造,AT&T修改績效評估方式。同時,提供員工許多訓練工具,包括線上自助式平台、新技術課程、學費補助計畫,甚至與喬治亞理工學院合作開設電腦科學碩士學程。這個重新訓練數十萬名員工的計畫,會成功嗎?
卡洛斯.高恩因處理危機而開創了事業。1990年代,這位著名的汽車公司執行長先拯救雷諾汽車(Renault),接著拯救日產汽車(Nissan),而在過去11年間,他擔任這兩家汽車公司的執行長。
年度考核強調員工要為自己去年做的事情負責,卻犧牲改善現在與未來績效的機會。為此,許多組織揚棄傳統的績效考核,改採這樣的做法:主管與部屬針對個人發展定期對話。換句話說,績效管理的重心,正從問責轉向學習。
企業有時必須與政府、非政府組織,甚至是競爭者聯手,以取得因社會進步而產生的經濟利益。但在追尋共享價值的策略時,常遇到障礙,因此必須訴諸「集體影響力」,匯聚生態系統中不同的角色,以促成變革,並發現商機。
作者研究推出新商業模式的四十家公司,發現反覆出現六項特性:個人化、封閉循環、資產共享、根據使用定價、協作生態系統、靈活順應的組織。通常具備愈多項,成功轉型的機會愈高。例如,優步在六項特性中就擁有五項。
如何在高升之後,仍保有當初讓你登上權力高峰的美德?第一步,是培養自我覺察:留意因獲得領導權力而出現的感覺、練習「專注當下」、反省自己的言行。第二步,是在每天的人際互動中,身體力行三大美德:同理心、感謝、慷慨。
大力水手炸雞公司逆轉勝的背後,是個理智的決定:把領導視為服務工作,把加盟商的利益,放在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之上。因此,公司購置先進軟體,協助加盟商選擇開設餐廳的最佳地點。這些作為,換來八年的穩定成長。
研究顯示,高階主管低估薪資方案一項關鍵要素的四大原因。
決定離職方式的關鍵在於,員工是否認為自己受到合理對待。本文研究指出:「員工把離職當作是對公司或主管的最後報復機會。」這為企業提供有用的訊息:如果很多員工用負面方式離職,可能代表他們不滿自己受到的對待。
在某品牌的臉書專頁上按讚的人,是否更可能購買該品牌的產品?人們按讚是否會影響他們的朋友?研究結果顯示,社群媒體的行銷手法不一定會產生回報,我們可能需要採取一些額外步驟,把「讚」轉化為可帶來獲利的行為。
有彈性的退貨政策,能動搖舉棋不定的消費者;但如果有太多消費者決定退貨,公司的獲利會大幅下降。因此,零售業者正在尋找退貨政策的甜蜜點,希望能在退貨率不會過高的情況下,提升銷售業績。
談到人才管理時,「個人」與「環境」是否「適配」,一直是非常關鍵的概念,而企業也以此概念判斷員工是否「適才適所」,能否發揮潛能,產生績效。然而,「適配」概念來自於西方,放在華人文化環境之下,是否會有差異?而這樣的差異,又會有什麼影響?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莊璦嘉教授、台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許書瑋、中山大學副教授王安智,以2015 年發表在《美國管理學會期刊》的研究〈東西方的適配:探索華人的個人與環境適配模型〉為依據,撰寫本文,探討東西方對於「適配」的價值差異,並藉此幫助組織檢視員工與環境適配的關鍵因素。
成功大學資工系暨研究所系主任謝孫源導讀〈康納曼教你精準判斷〉一文,談論什麼是演算法,能帶來什麼效益?演算法可以減少商業決策上的雜音,但仍有兩項主要限制:商業環境變數多且變化大;所需的軟硬體成本高。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文政認為,企業領導力的總和,就等於企業競爭力總和。本文架構說明個人領導力的基礎來自「權力」與「影響力」,當「組織性權力」與「個人性權力」都很高時,就能具備超級影響力。
不只是全球企業面臨人才取得的問題,台灣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也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在本期,我們將以「如何打造未來人才」為題,帶領讀者探討國內外人才的大趨勢、外聘與內訓的新策略,以及如何培育未來人才。
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暨文化長陳怡蓁,分享趨勢科技如何將企業文化作為人才管理的重要依據及取捨。她強調,趨勢科技在用人時,特別重視「文化調適」,認為一個人的「績效表現」等於他的「潛能」減掉「干擾」。
一家祕魯在地服飾公司,為了邁向國際,必須找出明確的自我定位,才有機會與一家全球品牌分庭抗禮。但在提出四個概念進行焦點團體訪談時,似乎愈來愈失焦,而且離創辦人完整描述企業核心價值的理想,也愈來愈遠了……
「策略先生」大前研一在《低慾望社會》一書中,提出日本的獨特現象:低欲望社會。在低欲望社會中,新世代「向內、向下、向後」,喪失成功欲,只在乎小確幸。本書除了深入剖析低欲望社會的各種面向,也提出相對應的解決策略。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