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心理學榮譽講座教授,以及心理學與公共事務榮譽教授。
公司若要為利害關係人創造價值,應積極進行風險性投資。但現況是,大公司主管多偏好「安全的」投資。大型組織的主管為何如此規避風險?相較於執行長會從寬廣的投資組合架構,來考量每項投資,主管的每項決策都得賭上自己前途,因此冒險不得。要改善主管對風險性投資的態度,公司必須扭轉控制流程,由管理結果的流程,轉為鼓勵理性計算機率的流程。
(2024年3月29日編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近日與世長辭,享壽90歲。)本文說明雜訊和偏誤的不同,以及高階主管如何檢視公司裡雜訊的嚴重程度和影響。接著,我們會說明一個不昂貴卻不常使用的方法,以建立可減少雜訊的演算法。至於無法使用演算法的情況,我們也將說明可提升一致性的程序。
「最終提案仲裁挑戰」是個價值非凡的新工具,參與談判的人可運用這個方法,一開始就提出明顯公平的提案,如另一方不講道理,就把相互競爭的提案交付給仲裁人,仲裁人必須在這兩項提案中選擇其一,不得尋求折衷方案。
一般認為,做決策都是需要冒風險的,也因此認為,在一系列的決策中,只要成功決策加總起來的成果,大於失敗決策的影響,就算是可行的。但作者指出,這是太過樂觀的看法,不僅缺乏理性的評估,更可能會侵蝕決策品質。
每一項策略選擇中,都可能滲入危險的偏誤,許多高階主管都知道這點,而且也知道,這會造成判斷錯誤。本文提出檢查清單,教你如何在被誤導前找出偏誤,為決策品質把關。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