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大陸的經濟,大家都在密切關注其走向。過去,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中,房地產業是關鍵產業之一,但現在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度已經下降。
中國大陸的經濟壞消息層出不窮,彭博的意見調查顯示西方專家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極度悲觀,預期成長率將從2023年的5%每況愈下,到2050年只剩下略高於1%的成長率。
中國的疫情清零政策、俄烏戰爭、各國保護主義抬頭……這些局勢都促使通貨膨脹持續高漲,形成不健康的市場、供應鏈危機,並如此惡性循環。面對這樣的挑戰,企業領導人應如何因應?
在美國,因為疫苗施打普及率較高,「後疫情時代」的經濟似有復甦態勢。無論你是不是美國的本土企業,在全球化的牽動下,各個企業領導人都應該開始思考下一個經濟週期的樣貌與風險。與過往經濟衝擊不同的是,這次的新冠疫情是一個外部衝擊,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預測的,而我們至今仍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精準預測任何風險。企業領導人經歷過這次危機,應建立意識,監測並提高企業的復原力。
最近三位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旭升、李怡庭和吳聰敏,以及一位財經雜誌研究員陳虹宇女士合寫一本暢銷書,名為《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由於三位教授為中央銀行的現任或卸任理事,且推薦序由現任中央銀行副總裁也是台大經濟系教授陳南光執筆,因此引起財經界讀者的注意。
拜登政府上任後積極處理新冠病毒問題,通過了新的1.9兆紓困方案,現正把注意力移轉到國際威脅上。
本文以衡量一個國家「經濟規模」的GDP,以及「富裕程度」的人均GDP,來評估中國經濟何時可趕上美國。若按「經濟規模」的GDP,有兩種算法,第一種依據2015年價格折算後的GDP,中國會在12年後的2033年超越美國;第二種依據購買力平價GDP(PPP),中國則早在2013年就超越美國了。然而,若依據「富裕程度」的人均GDP來看,中國直到2050年,仍無法超越美國。
對於向中國採購而焦慮的公司來說,印度是日益可行的另一個選項,擁有最大的未開發潛力。印度在價值鏈中的地位大為提升,供應美國從航天設備到將近40%的非專利藥品。許多印度供應商已蓄勢待發,準備好要進入第一世界市場。
有分析發現,中國給新興國家的貸款,有50%沒有列入帳面紀錄。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對國際金融的影響力也水漲船高,然而,中國特殊的政經環境,也導致許多相關數據缺乏透明性,造成潛伏的評估漏洞。如今,中國官方大量放款給開發中國家,債務資訊卻難以蒐集和檢視。全球的風險評估與監理機構,應重視這層隱藏的訊息,在進行相關決策時須更加謹慎。
不是所有石油生產國都陷入麻煩。
LEADERSHI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