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司苦於人力問題,人資部門的重要性便大幅提升,到達領導伙伴的地位。但只要企業的運作一切平順,經理人就會開始質疑人資部門的作用。其實,人資部門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主動善用專業,協助公司獲取最大的利益。
人資主管常採用本行出現的閃亮構想,也就是那些有關人才管理和領導力的新研究和見解。但瞻博網路公司的做法不同,它採取了四個步驟,包括了解業務全貌、掌握珍貴構想、應用在適當情況、管控那些構想產生的影響,以測試和整合最有價值的新做法。
研究顯示,大部分執行長仍低估人力資源部門的價值。要解決這個問題,作者認為,執行長必須重新定義,並提升人資長的角色定位。只要得到執行長的全新委任,以及適當的業務訓練,人資長對組織的貢獻,將可媲美財務長。
讓美國波特蘭市醫療成效大幅改善的領導者,是英特爾這家科技製造業者。英特爾把醫療成本問題當製造業難題處理,帶頭執行健康照護協作計畫,運用在糖尿病等症狀的治療上。試行計畫的成績可觀,不僅成本降低,員工也得到更好的照顧。
本文研究成功轉職的人,發現他們的做法與「先想清楚再行動」的認知相反,而是採取「測試與學習」的模式,也就是實際測試新的工作身分,以了解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因此,如果已準備好要放棄一切,重新開始,現在只需確定自己沒有聽從一般的轉職建議即可。
與其試著改善弱點,不如發展自己的天賦。如能充分運用與生俱來的技能,會受益更多。因此,本文提供一套四個步驟的系統性方法,包括蒐集回饋意見、找出模式、描述自我、重新設計工作,讓你發現最佳狀態下的自我潛能。
現在,有愈來愈多雇主在聘用流程中採用測驗,可能是「性向測驗」或「性格測驗」,以評量求職者的能力、敬業態度,以及情緒智慧。既然知道這已形成求職的第一道關卡,如何作好應試準備,就成了每個求職者的必備能力。
他用風格獨具的紀錄片,帶領觀眾進入多位總統、探險家、運動員,以及音樂家的生活。伯恩斯本質上是業餘的歷史學者,透過他的艾美獎(Emmy Award)獲獎作品,34年來,已讓數百萬人認識了解美國的過往。他那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影集《南北戰爭》(The Civil War),將於9月在美國公共電視網(PBS)重播。
全球頂尖企業顧問夏藍,建議把人資工作拆成兩部分,以因應新局。第一部分主要掌管薪酬和福利,直接向財務長負責,而財務長應把薪酬視為吸引人才的條件。另一部分負責領導和組織,專注於強化人才的能力,並直接向執行長負責。
最近,人力資源成為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原因有好有壞。好的地方是:有足夠的研究證實,高階主管都希望、也需要有一個能對組織及獲利增添價值的事業伙伴。不好的地方是:人力資源部門沒有做到增添價值。
過去十年間,人資領域掀起一波有關人才典範做法的風潮,相關書籍大量出版,許多人才管理顧問實務應運而生,人資部門也出現各種人才管理職務,更有人資部門開始把「人才」這個詞放到部門名稱裡了。但麻煩的地方在於,「人才」著重的是個人貢獻最佳化。人資部門花了25年,好不容易才建立起自己能從策略面,為公司推動績效的形象,但現在愈強調個人,人資的策略影響力就愈形消減。
人力資本議題是全世界執行長的心中要務,但他們對人資部門的重視還是太低:PwC公司(在台灣的聯盟成員是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的研究指出,受訪的執行長中,只有34%認為自己的人資部門已準備好,足以善用種種轉型的趨勢(對財務部門的數字則是56%)。
你曾注意到,部門經理人對人力資源部門抱持著矛盾的心情嗎?一方面,大多數經理人都希望人力資源的同事,參與重要的策略決定;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想確保不論自己做什麼,都不會被歸類到「人力資源方案」。一般來說,經理人會倚賴人力資源伙伴,協助他們打造出深具效能的團隊,但之後會因被迫「依照流程行事」,轉而對人資部門感到不耐煩。就像夏藍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文章裡論證的,最起碼,許多部門經理人對他們的人力資源同事都感到失望(編按:該篇文章為〈人資部門該分拆了〉)。
找新的執行長人選時,若是找不到像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這樣的「創新之王」,願意接受新想法的「創新策畫高手」(innovation organizer),也是能將創新原則深植團隊的絕佳人選。
你最頂尖的銷售人員值多少錢?你的明星工程師呢?你最優秀的行銷人員呢?每個人都知道,某些員工就是能比其他人創造更好的成果。但最優秀的員工,並不只是比其他人好一點而已;通常,他們是更優秀「許多」。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的研究指出,頂尖績效員工的生產力,大約是一般員工平均績效的四倍。有時候,這項差異還會更大。舉例來說,諾斯壯百貨公司(Nordstrom)最優秀銷售專員的業績,至少是其他百貨公司銷售專員平均業績的八倍。
在聘用資料科學家時,最令人擔心的大概就是所聘非人。資料科學家不僅是出了名的搶手、難以延攬,而且還得付出高額薪資,所以一旦聘錯人,代價不小。我們的資料人才培訓公司Data Incubator,已有數十家公司前來洽談,想聘用曾接受我們公司培訓的資料科學家。這些客戶規模有大有小,大到像是輝瑞藥廠(Pfizer)和摩根大通(JPMorgan),也有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像是Foursquare和Upstart。
十年前,研究人員的某些研究結果應會讓商業界特別留意,並提高警覺。 2002年,莎拉.萊恩斯(Sara Rynes)、艾美.科伯特(Amy Colbert)、肯尼斯.布朗(Kenneth Brown)進行一項研究,想了解人力資源人員對各種人資實務有效性的看法,是否跟既有研究的發現一致。他們針對人力資源管理學會(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HRM)的一千名會員進行調查,包括人資經理、協理和副總,平均年資為14年。
產業結構與文化差異,常使得台灣在地企業在選才、用才與育才上的想法與西方先進國家的企業不同。因此,《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邀請台中市「磐石會」現任會長、百容電子董事長暨執行長廖本林從本期焦點企畫「人資打掉重練」的一系列文章出發,談他的用人心法與中西差異觀察。
當外界環境出現變化,或是消費者需求改變時,為什麼有的企業能快速找到方法因應?有的卻遲遲無法轉型?哈佛商學院教授、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院長魏思炯(John R. Wells)應邀來台演講,並於5月29日接受《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專訪,與讀者分享組織建立策略智商的方法。
「效率」與「效果」,前者談「把事情做對」,後者談「做對的事」。這句話人人琅琅上口,然而放在管理實務上,卻知易行難。尤其正在追求轉型升級的台灣企業,常淪為舊式效率管理典範的囚徒,難以真正創新。如何擺脫效率管理迷思?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士軍應《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之邀,以〈為什麼必須分辨「效率」和「效果」〉為題,提出他的見解。以下是精采內容節錄:
對於當今人才不敷所需的窘境,許多人指責人資部門只能處理行政事務,無法針對策略上的需求,提出相應的人才規畫。許多管理學者、顧問公司最近都在探討,如何改造人資部門,以發揮更大的效能。其實,執行長和人資部門雙方必須共同努力才行。
個案中這家醫療診斷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看到一項可能即將發生的災難:員工已經開始老化,公司卻又無法吸引年輕人才。只不過現在,他的上司比較關切的議題,仍然只是削減成本,他要怎麼做,才能說服對方將眼光放遠?
關於永續發展,這是最壞的時代,因為人類對環境的開發與地球的承載力都已瀕臨極限;這也是最好的時代,因為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迫切需要永續發展,也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有條件實踐永續發展。《永續發展新紀元》是國際知名發展經濟學家、聯合國千禧年發展計畫特別顧問薩克斯的最新著作,內容全盤而詳實,融合研究與實務,是認識、實踐永續發展最好的參考與指南。我們不但有機會成為終結貧窮的第一代,也能成為面對氣候變遷、環境威脅的最後一代。以下是本精采書摘。
這幾年,台灣不論在政治上或企業界都面臨著轉型的挑戰。政治上因為民主政治的發展,領導人要能整合社會多元的想法,找出共識,建立願景,帶領社會往前邁進,本來就是一件具高度挑戰性工作。在產業發展上,台灣的傳統產業或資訊科技產業,都面臨著新興經濟國家加入競爭行列的壓力,特別是中國大陸以國家政策結合企業快速發展,直接衝擊台灣以往引以為傲的產業。如何帶領企業轉型,再創高峰,也成為產業界領導人無可逃避的責任。社會各界不免期盼以往帶領台灣往前邁進的領導型人物再現,以便引領台灣突破現狀,再創社會發展的另一個高峰,而領導人是否有足夠的「領導力」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