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管理效率與效果為何經常難以並存?
「效率」與「效果」,前者談「把事情做對」,後者談「做對的事」。這句話人人琅琅上口,然而放在管理實務上,卻知易行難。尤其正在追求轉型升級的台灣企業,常淪為舊式效率管理典範的囚徒,難以真正創新。如何擺脫效率管理迷思?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士軍應《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之邀,以〈為什麼必須分辨「效率」和「效果」〉為題,提出他的見解。以下是精采內容節錄:
追求效率(efficiency)與追求效果(effectiveness)分別是兩種不同管理典範。追求效率的管理重視內部保持穩定、維持現況;而追求效果的管理重視外在變化、追求創新。企業想要同時追求兩者,卻沒有意識到其實兩種管理思維南轅北轍,以致創新與結果不如預期,我覺得是當前一個很大的問題。
效率管理追求穩定
早年談管理,重視效率。我在教課時,常問學生管理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他們回答說是「增加效率」,我都會開玩笑說,「要扣10分。」因為管理談效率已經是工業時代的產物。60年前的經濟學教科書上就提到生產要素有四個M:Money(資金)、Machinery(設備)、Material(原料)與Man(人力),為了讓生產要素有最佳運用,管理因此著重分工,要求紀律、不要朝令夕改。因為一變,溝通就亂了,工作就不能那麼熟練。所以在管理上它自然會關注對內封閉的管理系統。
效果管理講求創新
但現在談管理,更重視的是效果。追求效果必然關心改變。例如,科技發展、消費者愛好改變、流行時尚、政府政策種種變化等。隨著這些改變,企業要能發掘機會、改變現狀,講求領悟和智慧以因應改變。所以這是一種著重與外部連結的開放系統,與效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