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領導人總是追求「愈大愈好」,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否快速擴張,但這其實隱藏著邏輯漏洞。經典經濟學奠基於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但從當代視角來看,真正具有價值的工作,可能是來自於跨領域思考與整合能力,而非單純的專業分工。我們是時候重新思考,是否能用「擴張商業模式」、「擴張影響力」和「擴張人性價值」來定義規模,而不只是讓個別企業變得更龐大。
近日,街口支付鬧出股東糾紛,進而讓消費者與商家的雙邊信心大跌。從這個個案我們可以思考,數位平台如何鞏固經營上十分重要信賴問題?以及在AI科技的導入下,會有哪些商業挑戰?
川普曾表示:「我喜歡讓人無法預測。」當經濟政策變來變去,貿易條件朝令夕改,誰都很難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麼。面對這種「刻意製造的不確定性」,企業與其咬牙苦戰,不如學會一種更靈活的應對方式:「策略可選擇性」(Strategic Optionality),意即,你不必一次押上全部籌碼,而是設法打造多種選項,讓自己無論面對哪種政策組合,都還有應變的餘地。
川普二度就任美國總統,關稅成為經濟博弈的重要手段。然而,當美國對特定國家徵收高額關稅時,企業也會設法「繞道出口」,這會如何影響「貿易戰況」?本文的研究團隊分析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的情況,發現規模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並呼籲我們思考:政府單純加高關稅可能效果有限,是否應採取更具針對性的政策?企業在這難以預測的國際情勢中,也要靈活應對各國的政策變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史迪格里茲分享他所提倡的「進步資本主義」如何兼顧社會福祉與經濟利益,與傳統「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做出區別。
人工智慧會搶光我們的工作嗎?數十年來,經濟學家對此很樂觀,但隨著世界各國收入不平等問題加劇,他們開始修正自己的理論與模型。新模型指出,科技多快改善大眾生活、能讓多少人受惠,取決於兩個因素:科技是否創造新的工作讓人們發揮所長,以及勞工在科技部署決策上是否有發言權。
你2023年過得好嗎?即使整個世界都逐漸從疫情中恢復,但氣候災難愈發普遍,區域戰爭仍未停止,地緣政治依舊緊繃……迎向2024年,企業領導人應關注這些全球經濟關鍵問題:通貨膨脹、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利率上升、中國與印度的趨勢等議題。
中國大陸的經濟壞消息層出不窮,彭博的意見調查顯示西方專家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極度悲觀,預期成長率將從2023年的5%每況愈下,到2050年只剩下略高於1%的成長率。
新冠疫情的爆發,讓遠距工作的型態愈發普遍,然而,若只是關注於日常工作的安排模式,可能會錯過因疫情而浮現的更大機會:數位經濟工作人才庫有可能大幅擴增。本文作者為了衡量人們對數位經濟工作的興趣,展開一番調查;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哪些關於工作的未來發展的啟示?
若說美國當前的經濟「強勁」,乍看令人訝異,但目前的現實是:今日美國的失業率是接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低點,高獲利公司雇用的員工人數創新高紀錄,支付的薪資也不斷升高。但這些情況如果沒有煽起通貨膨脹之火,就都是好消息,而如今聯準會在對抗通貨膨脹方面,更容易接受造成經濟衰退的風險。若經濟衰退已迫在眉睫,高階主管應該如何因應?
美國近期經濟情勢低迷,全球的情況也不樂觀;中國的新冠疫情清零政策,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導致的供應鏈議題,仍然是迫切的問題。經濟復甦的希望短期內看不到曙光,那企業該如何進行下一步的投資計畫呢?本文提供三大方向,可以從這種大幅變動的環境中受益,甚至為成長預先規畫。
LEADERSHI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